劉進
摘要:生態養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對環境實施保護的一種措施,在進行生態養殖的過程中,要注意種養結合養殖模式的運用,實現多元化的農牧結合,在養殖過程中進行科學技術的應用,制定出合理的生態養殖發展措施,為了減少養殖業造成的環境污染,需要對養殖垃圾進行科學化處理,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生態養殖;新養殖模式;發展策略
1種養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
生態養殖就是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和養殖環境,減少養殖垃圾對環境的影響,最為常見的適度養殖方式就是家庭式的養殖模式,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小規模的養殖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經濟需求,一些大的養殖戶開始出現,超出了環境的承受范圍,不利于環境保護。因此,大型的養殖需要建立起可循環的生態養殖模式,通過“種-養-種”的養殖鏈減少養殖過程中一些有害物質對環境的破壞,當前比較常見的生態養殖行業為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主要的處理方式是對養殖過程中出現的排泄物進行處理,作為有機肥實現循環利用,很多養殖業都兼顧種植業,種植的玉米和青飼料等又可以用來進行動物的喂養,種植所需要的肥料可以利用動物的排泄物,實現生產作物和養殖產品的綠色化、天然化,還能夠節約養殖資金,減少環境污染,一舉多得,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養殖產業鏈。
小規模的家庭式養殖方式已經逐漸被大規模的集約化養殖模式取代,但大型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動物排泄物不能在短時間內分解,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要將養殖業和其他行業進行結合,降低排泄物對環境保護的影響,還能夠增加經濟效益,形成循環式養殖體系。化肥的使用不僅擴大了生產成本,還對環境造成了破壞,養殖業為了處理動物的排泄物也會占用大面積的土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要減少化肥的使用,優化土地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種植作物的質量,將種植業和養殖業進行結合,共同發展。
2促進養殖業的科學化發展
傳統養殖業主要的養殖形式是用消耗能源來交換產量,以環境污染作為經濟效益的代價,造成環境破壞和資源的不合理使用,被破壞的環境很難修復,這就需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開展畜牧業工作,科學設備和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質量,增加經濟效益。傳統的養殖方式是家庭式的散養,需要消耗資源,并且產生的經濟效益也不高,抗風險的能力也比較差。
養殖業現存的弊端是未能形成養殖品牌,創造品牌效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化優勢,這就需要我們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建立起集生產、加工、運輸、儲藏和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
3實現生態養殖的措施
根據當前畜牧業發展現狀可以看出,生態化養殖能夠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還能對環境提供保護,是畜牧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在實踐過程中深受人們和相關農業部門的關注和推廣高效益、低污染的養殖方式推動著畜牧業向循環、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生態養殖是養殖業長足發展的最好渠道。想要做好生態養殖就要做好合理的生態布局,進行地方資源的科學化開發,做好養殖品種的優化,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良品種,合理選用飼料,畜牧業的發展需要合理的飼料選用作為基礎,為了保證養殖產品的質量,添加劑的使用要做到科學、合理,完善養殖設施,建立科學的動物養殖環境,做好排泄物處理,實現循環利用,保證產業鏈的連續,減少環境壓力。
4總結
為了讓養殖業得到更好發展的同時,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創建科學合理的養殖模式,生態養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在發展養殖業的過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農牧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