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瑾
【摘要】研學旅行是一種探究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重點突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實現素質教育理念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內容與新方式,有助于推動他們文化底蘊與實踐素質共同發展,進而促進其逐漸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全國深入推廣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背景下,構建完善的旅行活動課程教育目標與實踐基地建設方案便顯得尤為重要,以期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
【關鍵詞】研學旅行 實踐基地 建設研究 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006-02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與校外活動銜接的創新形式,主要模式為根據學生的學齡段設計出合適的旅行路線與對應課程,讓其在教師與導員的引領下通過探究性合作學習,對所學所感提出新觀點,并在實踐與分析中得出結論、總結新知。研學旅行的開展不僅有利于中小學生積攢生活經驗、豐富社會閱歷,還能讓他們在活動中形成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習慣,對于促進大家得到全面發展切實存在積極意義。鑒于此,中小學院校應積極開展研學旅行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究工作,針對性研學旅行課程性質的實踐性、生活性、綜合性以及開放性開發出多種類型的教育活動,以促使研學旅行活動發揮出極高的教育價值。
一、以地域特色為依托,促進研學旅行實踐性發展
研學旅行教育活動是一種帶領學生“走出去”“研起來”“學進去”的課程,它強調研與旅行的結合,注重學生在經歷與體驗的過程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繼而得到相應文化水平與實踐能力的良性發展。這便說明研學旅行首先要具備的性質便是實踐性,即學生通過旅行體驗拓寬視野、感受自然,并在實踐參與中認識生活、積累知識,如此一來可以提升他們的觀察力與探究力,二來則可增強其實踐學習意識,從而充分發揮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據此,教師在建設實踐基地時應以地域特色為依托,秉承因地制宜的觀念帶領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身邊的文化知識,并以此來增強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筆者在進行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究活動中主要依托我省的大森林、大冰雪、大油田、大農場等自然資源與紅色旅游資源,帶領學生赴境對本省地域特色展開探究性學習。首先于自然資源上來說,教師可帶領學生去涼水國家自然保護區、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等地開展自然與人文的探究學習課程,通過這樣極富特色的自然景光來激發大家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向往之情。其次從紅色旅游資源來說,教師則可帶領學生去到東北烈士紀念館進行紅色抗聯精神的教育,讓他們在體驗參與中進一步感受黑龍江土地的鐵人精神與北大荒精神,教師便可充分利用這一文化傳承契機來進行強有力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發揮研學旅行生活性特征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論”中指出“生活就是發展,不斷發展與生長就是生活的根源”,他認為兒童的興趣與思維本就源自現實生活,利用生活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活動的實用性,可以看出教育本就是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突出教育的生活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這一觀點,研學旅行同樣需具備生活性,教師需引導學生將所聽所感與知識講授結合起來,再通過探究性學習創造生活、挖掘新知,從而既可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又可讓其在探究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此來真正發揮旅行學習的教育價值。
例如:教師可設計教育活動“充當小導游”,首先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組中每個人擔任一處景點的小導游,導游的功能便是給其他人介紹蘊含在這些景物背后的歷史典故與人文精神,如此一來,他們便需在事先做足夠的功課,將自己任務景點的相關資料查閱記錄下來,并去探究性地學習蘊藏在這些歷史事跡中的文化精髓與情感態度,最后在小組合作探討中總結出對應的人生價值觀目標加以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將查閱的知識內容與現實的生活場景相結合進行綜合探究,并審時度勢地隨機應變調整學習目標與內容,最后再結合所學所感提煉出更多生成性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由此可見,教師在研學旅行中引導學生通過自身能力充分感受生活,有利于他們在真正的體驗教育中形成探究性學習意識與再創造學習能力。
三、課程內容涵蓋廣泛,突出研學旅行綜合性教育
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不僅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內在關系,還在課程內容中包含了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旨在于通過社會文化滲透學科知識,再從學科知識中實現價值觀教育,以期使學生成為文化底蘊與道德品質兼具的優秀社會公民。這一目標不僅是現代教育的基本需求,更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突出研學旅行的綜合性也應當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為了滿足這一目標,教師在建設實踐基地與設計教育活動時應多渠道挖掘課程資源,并通過擴大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與豐富的課程內容來增漲他們的見聞學識,以此來達到促進其綜合發展的目的。
例如:在研學旅游《故宮文化》這一課程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學情設立三維學習目標。首先在能力與方法目標上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出游感受集體主義精神,學會如何在出游過程中團結協作,并在旅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其次在知識目標上要求學生能夠了解故宮的結構布局、建筑特色與彩繪藝術,以及初步了解故宮建成時期的歷史背景與工藝文化。最后在情感態度目標中要求學生感受中華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先人的偉大智慧,從中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從多維角度進行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可讓學生在涵蓋知識面廣泛的研學過程中充分發展自身綜合素養。 四、注重研學旅的結合,實現研學旅行開放性體驗
研學旅行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各種不同的真實場景來進行多元化學習,即在研學旅行中學生可以彈性的學習各學科知識,有助于實現各種知識內容的融會貫通,由此來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文化知識綜合運用能力。鑒于此,研學旅行課程更應注重“研”“學”與“旅”的充分結合,實踐基地的建設也應更關注是否能讓學生在旅行過程中真正做到“研起來,學進去”。這便需要研學旅行發揮其開放性特性,即不制定唯一的學習結果,而是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否有利于發展他們的探究性自主學習意識。
教師可讓學生在旅行前將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整理記錄下來,隨后在旅行觀察過程中針對自己的問題找出相應的答案,并以結組探討的形式對這些問題進行更深入的人文精神探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可在單位為“1”的時間內收獲更多知識,還切實滿足了“在問題中走進旅行,在旅行中尋找答案”的研學旅行目標。仍以上述《故宮文化》這一課程為例,學生可根據自己興趣對“建筑構造”“屋頂原理”“布局特征”“彩繪含義”展開針對性的觀察探究,教師再輔以對此的歷史、藝術、文學等多元因素的講解,便可讓大家對原本陌生的古典文化產生多元且完整的認知,從而使之真正感受開放性的研學旅行體驗。
綜上所述,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思考與實踐正處于開端階段,亟須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此展開進一步研究探討,以期將其所蘊含的教育資源更深入地開發與運用,由此為實現素質教育提供新的突破口。據此,中小學院校在進行研學旅游課程的制定與實踐基地的建設時,應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為根本目標,突出課程內容的整合性與多元化,在培養他們探究思維的同時讓其感受體驗式學習的精髓,從而使之真正地融入“課堂”、融入生活。
參考文獻:
[1]劉繼玲.研學旅行中體驗式學習評價標準開發與應用[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09):42-45.
[2]李臣之,紀海吉.研學旅行的實施困境與出路選擇[J].教育科學研究,2018(09):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