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鄂 劉華柏
【摘要】“工作室”是一種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新模式。本文以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闡述了“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背景、意義以及相關的一些對策建議,以期對高職其它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工作室”制 人才培養模式 藝術設計 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工作室”制教學平臺的湖南高職藝術創意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XJK17CZY054)。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022-01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藝術設計人才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藝術設計人才市場需求旺盛,每年的藝術設計專業招生持續增長。然而,我國的藝術設計高等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市場定位、人才目標、培養環節等各方面都有待完善,以適應社會各界需求。“工作室”起源于西方藝術創作領域,起初是一個職業活動單位,后來慢慢發展具有師承關系的制度體系。學生根據所學專業進入不同專業領域的“工作室”,具有專長的“師傅”帶領“學徒”們在“工作室”中進行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職業素養以及實踐技能。“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了許多杰出的現代藝術設計大師,這為高職藝術類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和意義
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而言,“工作室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以設計工作室為載體,以設計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企業為中心,以設計任務和企業需求為驅動,將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設計思維有機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設計能力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工作室制”使學生實現了角色轉變、優化了課程體系,打造了高職院校的專業品牌,推進了教師隊伍的建設,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對策
(一)建立“工作室”制教學平臺
高職院校一味追求熱門、拓展生源、健全學科門類,沒有對自身的辦學情況進行細致的審視和剖析,過于看重經濟效益和辦學指標,致使專業缺乏特色。通過走訪對口企業、對話行業專家、分析市場需求,緊扣校企合作,構建與藝術設計專業職業崗位對口的“設計工作室”(1名大師引領,3-6名教師團隊分模塊教學),以工作室大師為主導,通過學校牽線搭橋承接橫向項目,對進入“工作室”學習的同學進行分組,每組由一個工作室老師帶領進行項目方案設計,最后拿出設計作品交由企業評價選擇。這種教學平臺將課程教學、教室空間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在實際項目設計完成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室”優化教學方式
“填鴨式”教學模式依然普遍,各專業課程之間相互孤立、缺少銜接,不符合當前各課程、各專業復雜交叉的學科特點。基于“工作室”教學平臺,引入“模塊教學法”、“任務驅動法”、“主題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與手段,緊緊圍繞學生、反饋學生思維過程,開發學生基于實際的創新思路,符合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需求。把整個過程和最終結果以展覽展示的形式進行呈現,清晰完整的涂釋設計作品的形式與內涵。“工作室”制的教學不應受到傳統教學的限制,而要充分挖掘藝術設計專業極富創造性、創新性的特點。
(三)依托“工作室”,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的專業老師具有行業背景的教師偏少,尤其是藝術設計方向,此消彼長下勢必導致師資隊伍力量薄弱、結構不合理,影響整體教學質量水平。“工作室”的第一負責人是保證教學平臺順利實施的重要條件,學院應該盡可能的去憑請具有豐富相關社會資源的行業名流和專業領域的精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工作室”能夠接到項目、完成作品、保證質量。他們不光肩負著對學生的“傳幫帶”,在“工作室”還未進入正軌前,也肩負著對其他年輕老師的“傳幫帶”,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訂單”質量,利于“工作室”持續接到企業“訂單”,獲得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通過構建“工作室”制教學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為提高高職藝術類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朱效迅.關于構建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以高職院校為例)[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
[2]賈嘉.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08
[3]袁泉.對我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現狀的問題分析[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08
[4]張晨.探討創意產業視野下的藝術設計實踐教學[J].中國文房四寶,2014.02
[5]楊潔,王安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權威、挑戰與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02
[6]韓希明,楊錫永.探索工學結合的高職藝術類人才培養模式[J].美術教育研究.2014.19
作者簡介:
楊明鄂(1985.06-),男,漢族,湖北荊門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先進制造、冶金工程及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