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鴻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031-02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個微課的時代”。微課這種形式從2013年開始蓬勃起來,特別是2015年這個詞越來越多的被提到,自從微課概念提出以來,微課的發展呈現指數型增長趨勢。這種短小精悍的授課形式帶來學習效果的提升,和任務的緊扣性以及它的有效性,令處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前沿的中小學“一窩蜂”地研究和開發微課。大大小小的微課培訓、微課學術會議、微課開發平臺、網站、組織機構等如雨后春筍。微課的發展已經從最初的試水階段上升到如今的白熱化時期,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對微課的發展提出了質疑和反思。
我校與梅師附小并向研究批準立項的第八屆梅州市普教系統教育教學科研立項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微課的建設與應用研究》,經過二年多的實驗,通過我們的積極努力,課題研究如期完成了課題準備、課題立項、課題實施、課題驗證等各階段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也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問題,產生一些思考。
一、對微課認識層面的思考。
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微課”一時間變得炙手可熱,它的出現,在教育領域掀起了軒然大波,也引發了一股“微課熱”。
一般大多數教師對微課的誤解是把它微課理解為課堂實錄片斷,認為微課就是一段短小的教學片斷。
也有人認為“微課”是將一節完整的40分鐘課剪輯成一個十分鐘左右的視頻,以便學生在幾分鐘內學完一節課的內容。
更簡單的認識是對微課理解為把PPT轉化為視頻就可以了。
微課是什么?至今沒有人能夠提出令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如張一春教授認為微課是一種教學活動;胡鐵生教授認為微課是一種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焦建利教授認為微課只是一種教學資源,不宜用課程這么大的概念去定義;蘇小兵等人認為,微課是一種新型的課程資源,是由目標、內容、教的活動、交互、多媒體等五大要素構成。
目前調查情況來看,國內微課研究熱潮主要集中于對微課發展的簡單介紹、微課的制作技術研究以及組織各級各類微課競賽。目前,教師制作微課的目的只是為了比賽,而應用于教學的微課少之又少,微課作品數量非常有限,并且大多微課只介紹一個知識點,因此對學科教學來說嚴重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很難對學科教學產生真正的促進作用。
很難想象,被普遍認為高大上的微課,竟然還只是停留在草根研究、民間研究熱于官方倡導,義務教育、基礎教育研究熱于高校研究的尷尬地步。當前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理論研究匱乏,認識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微課的健康快速發展。
學校微課的開發缺乏專業人才進行指導,導致微課建設出現零散、不系統的狀態。
由于微課程制作耗時、費力、投入不菲,簡單的要求每位教師都設計制作微課程是不現實的,也沒有必要。就目前來講,微課程不可能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應該整合信息技術學科優秀師資組建微課設計與制作團隊,系統建設區域微課資源庫,使更多的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如何選擇使用,而不是忙于設計制作,這樣,微課的使用才能順利地推廣并取得最佳效果。
二、對微課制作技術的思考。
微課因其自身內容性、時間性、載體的技術依賴性等特點,在制作技術上和實施中的存在困難。
目前,微課開發以教師各自為戰為主,學科教師之間沒有橫向的聯動,學校與學校之間沒有形成共建共享機制。微課開發處于無序、低效的自然發展狀態,教師個人閉門造車、各自為政、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現象嚴重,制約著微課的開發、應用與發展。
從技術層面看,再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我覺得在目前的條件下,設計制作微課,高校應該比中小學要容易一點,難度要相對小一些,中學應該比小學要容易一點,難度又要相對小一些,最困難的的應該是小學。
小學微課建設資源不足主要體現在計算機硬件、專業師資、實施經驗的匱乏和欠缺,這些問題大大抑制了微課的有效推進。首先,微課主要以視頻為載體的特點要求學生和教師具備相應的移動終端和微課制作工具,當前學校尚未能實現教師人手一臺電腦、學生人手一臺移動終端,抑制了教師對微課的開發以及學生對微課的利用。其次,學校微課的開發是一個系統且復雜的過程,需要有專門人員進行統籌規劃,然而目前一般是由學校負責人兼任此任務,缺乏專業人才進行指導,導致微課建設出現零散、不系統的狀態。
而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教師、學生在基礎教育中的占比最大,沒有小學參與的微課建設,是一種缺陷,必然導致對微課的概念、詮釋和作用缺乏強有力的說服力,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微課的健康快速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但是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有機結合才行。一方面,通過組織培訓、定期研討交流的形式督促學校人員端正建設微課的態度,全面科學地認識微課。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學校微課概念、特點、優勢和劣勢等的理論研究,幫助一線人員進一步明晰微課的相關內容,為其實踐工作導航。
為了使學校對微課的投入有所成效,規范其設計開發是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首先,相關人員應當根據教育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者的建議制作出一條符合本校微課制作的流程,明確微課建設的人員構成,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工作,提高制作效率。其次,精選學校微課的教學內容。以教材為分界線,提供兩類微課內容,一是對課本重難點的解析課,二是對學生興趣的拓展課,兩類內容從不同的視角為不同需求的學習者提供便利。最后,保障學校微課的質量。學校微課在制作的過程中不應當只求數量,更應當追求質量,評價和管理人員應當嚴格把守每一個微課的質量關,使其達到最佳的效果。
三、對微課應用方法的思考。
佛山市在對100名中小學骨干教師的問卷調查發現,有36%的中小學教師曾經制作過微課,其中比賽獲獎者也不少。然而對這些教師作進一步調查時發現,竟然沒有一個人將制作的微課應用于實際教學,而是無一例外地全部用于微課比賽——這一結果出人意料、令人吃驚!這從側面反映出目前微課只是停留在開發和比賽的層面,而實際應用于教學非常少,這是目前微課發展中存在的非常嚴峻的問題。
通過對教師的訪談進一步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制作微課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參加比賽和職稱晉升,而不是教學應用。這一現象表明大多數教師對微課應用的目標對象不明確,制作微課只是為了輔助教師開展教學而不是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微課的生命力在于應用,沒有應用的微課完全失去了微課的意義。促進微課的有效利用是學校微課建設必須思考的問題。為了增強微課的應用效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解決:第一,提供充足的可以使得教師有制作微課、學生有必備的學習條件的微課應用軟硬條件,避免教師和學生因軟硬件的匱乏而失去微課使用的權利。第二,建設可以輔助學生學習,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效進行檢測,也可以成為教師和學生互動的良好的學習支持系統平臺。第三,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程的規劃能力,為其更加順利、有效地使用微課奠定基礎?;谝陨蠋讉€方面,再以一定的教學手段,例如定期對學生的自學進行檢驗,促使學生展 示自學內容等方式,將學生對微課的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四、對微課管理工作的思考。
評價是對效果的一個反饋。同樣,良好的評價機制有利于調動微課開發、制作人員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學校微課建設穩步前進。微課設計優劣的評價既應當有學習過程方面的體現,也應當有學生學習效果的體現,二者應當結合起來充分考慮。制定一個注意過程性評價與結果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全面、系統、可測量的評價體系,是為微課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微課是新事物,對于微課的管理工作,無論是哪一個層面,都沒有現成的理論或者方法可循,個人看法而言,應當采取包容與嚴謹相結合的方式來管理微課工作。
微課是互聯網時代的新事物,對待新事物,不妨寬容耐心些,它的出現不僅代表了科技發展的進步,也引發人們的觀念碰撞。包容,是對于新事物的觀念碰撞的支持,面對這些新事物,首先應有足夠的寬容。
微課制作尤其需要寬容,微課不僅僅是互聯網時代的新產品,更是諸多領域、諸多技術的綜合體現,每一個初涉者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管理上的包容會讓失敗更快走出困境,從而成功。對待新事物,除了寬容,還需要足夠的耐心。多年前網上購物剛興起之時,很多人擔心其“走不長遠”,有的甚至嗤之以鼻。但如今,蓬勃發展的電商已經改變了商業零售的發展格局,并激發了傳統商業模式無法創造的強大內需和生產活力。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恐怕那些互聯網大佬根本不可能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微課,更需如此。
微課的建設不僅僅是設備投入問題,在學校微課建設過程中,硬件資源不足、專業師資匱乏、實施經驗欠缺,理論研究匱乏、認識觀念片面、實踐過程盲目等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建設的誤區與發展建議》,《教育信息技術》,2014(5).
[2]黃賀生.《學校微課資源建設及應用構想》,《珠江教育論壇》, 2014(1):19-21.
[3]鄭瑩.《關于學校微課資源建設及應用的構想來自維普》,百度學術,http://xueshu.baidu.com/s 7101715109961998684&tn; =utf-8.
[4]涂洪彬.《以微課建設和應用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學周刊》, 2015(13):34.
[5]于淑娟.《學校微課建設的問題與反思》,《教學與管理》, 2015(7):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