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復雜社會環境、多元文化、大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以及教育手段滯后等困境。部分大學生中仍存在著諸如信仰危機、道德情感淡漠、利己觀念滋生、功利意識膨脹等德育觀錯位現象,本文中探討了習近平德育思想怎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對策。
【關鍵詞】習近平德育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060-01
一、當前高校大學生德育觀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而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看到由于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社會風氣和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一些令人憂慮的問題。
(一)理想信念虛無,存在信仰缺失
信仰,就是人們對其認定的最高生活價值的某種對象的始終不渝的信賴和執著追求,是一種對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不朽精神的追求。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不斷深入,西方的以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為特征的道德觀念也隨之傳入我國并帶來了消極影響。使一些大學生中出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等現象,在進行價值評判和選擇時,往往陷入兩難;部分學生受社會環境和社會思潮的影響開始陷入信仰迷失、精神困頓、道德缺失的怪圈。
(二)缺乏責任意識,利己觀念滋生
責任是一種職責和任務。無論任何人,都應對自身、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負有一定的責任。伴隨著遠大理想缺失和信仰的動搖,面臨學業、戀愛、人際關系等面前,部分同學就容易滋生消極迷茫心理,產生玩世不恭和無所為的態度,與他人缺乏足夠多的溝通和交流,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缺乏應有的關愛、和氣,某種程度上喪失了道德責任感。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個人價值,忽視社會價值的現象仍存在。
(三)缺乏良好品德,出現誠信危機
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它是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基礎道德規范。當今,部分大學生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誠信危機。具體來說,一是學習方面,考試作弊、抄襲畢業論文;二是經濟活動方面,畢業后不按時歸還助學貸款、惡意欠費;三是求職就業方面,求職簡歷虛構、輕諾寡信;四是與人交往方面,戀愛態度不嚴肅等。
大學生的道德領域中的種種表現,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不利于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習近平德育思想的對策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視,并發表了系列論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的系列講話、論述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2017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強調,全黨同志必須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學生必須真正做到“馬院姓馬,在馬言馬”,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今我國社會主義主流先進文化的內涵和精髓,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內化為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三)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
德國的科學教育奠基人洪堡也曾說過“大學最大的成就在于使大學生能夠在人格上,道德上得到完善。”[2]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就是指通過教育、訓練和培養,使人成為具有掌握社會發展規律、通曉整個生產系統、勝任全面工作的人。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和人類進步的價值尺度,未來的社會是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也是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在新時代一個人要想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取得優勢,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專業知識,而且必須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新華網.2017-10-1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編寫,主編:王言根.學會學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郝悅含(1998-),女,蒙古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本科生,內蒙古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