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摘要】閱讀是學習者獲取信息資源的基本手段,英語閱讀作為知識輸入的主要環節,成為整個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需要教師運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提高閱讀教學成效,以促使學生能以優秀的閱讀能力吸收更多英語新知。語言的輸出離不開特定語境的支持,語篇是交流過程中一系列連續語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它產生于語境,又依附于語境,因此,運用語篇分析進行閱讀教學可在強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英語邏輯思維。
【關鍵詞】語篇分析 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079-01
閱讀是英語學習者的必備技能之一,人們既能通過閱讀獲取信息并進行知識輸入,又能在閱讀中將自身英語基礎知識輸出檢測,從而使之在基礎知識的循環鞏固中得以內化。高中英語新課標對閱讀教學設置了全新的目標,即讓學生在能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結合篇章結構與語境對作者的觀點進行深入思考,以此來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英語邏輯思維與語篇分析能力。鑒于此,結合語篇分析理論進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形式的改革便顯得極為迫切,如此不僅能使學生在分析結構中宏觀掌握全文,又能在思考語篇信息中增強微觀認知,從而使之在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此來促進他們英語閱讀能力的綜合發展。
一、引入背景知識與課外材料,激活閱讀動機
書面語篇不僅包括文本內容,還包括文章所在頁面的附屬圖像、文字布局,不同的布局形式所帶來的閱讀體驗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可將畫面與文字相結合,由此來讓他們對所閱讀內容初步形成客觀認知,有助于提高大家閱讀的有效性與準確率。鑒于此,教師可在閱讀導入環節引入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與課外材料,利用一些形象鮮明的圖像或新穎獨特的文化知識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讓他們在閱讀動機的驅使下更積極地投入到本文解讀中去,如此既可拓展其文化視野,又能使之在閱讀時取得事半功倍的理解成效,可謂是一舉兩得。
例如:在學習“The Olympic Games”這課中的“An Interview”這篇文章時,筆者在教學伊始讓學生先通過文章標題、加黑字體與附帶圖片去預測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內容,這時大家可以初步總結出這是一篇希臘作家Pausanias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采訪,文章講述了部分現代奧運會的運動項目。接下來筆者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奧運會發展歷程的視頻片段,學生在預測之后已經對文本內容有了初步了解,這時再結合影像內容了解奧運會的發展歷史,便對所要閱讀的文章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也可以透過這些背景知識逐漸體會到這篇文章的寫作意圖,即“感受古代與現代奧運會的異同,體會不斷進步發展的奧運精神”,切實為更高層次的閱讀理解奠定下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深入分析文章體裁與結構,宏觀掌握全文
傳統英語閱讀教學大多是直接切入文中所蘊含的語法知識點進行研讀與剖析,這種過于注重語法的閱讀教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文章的宏觀認知,更是不利于他們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以致于大家在自主閱讀中容易出現理解偏差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利用分析文章體裁和結構進行改善,即通過分析語篇的體裁屬性與結構特點進行針對性的閱讀,如此一來可以增強學生的邏輯意識,二來則有助于他們快速捕捉文章中心思想,從而增強其宏觀掌握全文的能力。
學生在閱讀時可先根據語篇體裁分為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然后在針對體裁進行結構分析,如:記敘文通常由開端、事件發展、高潮、結局幾個部分組成;議論文則由議論觀點、論據事例、論證方法三個部分組成。學生經過體裁與結構分析,可以更快速地得知記敘文的主旨通常在結尾處抒發,而議論文的觀點則在開端便闡明了,這時再根據中心主旨去閱讀理解文章,可在減免理解偏差現象的基礎上提高閱讀效率。如:“Cultural relics”這課中的“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這篇文章,經過體裁與結構的分析,可以得知故事以正敘的手法講述了普魯士國王Frederick WilliamⅠ送給俄羅斯人民的琥珀屋在1716年被贈予沙皇并得到了豐厚回禮,在1770年成為世界一大奇跡,后來在1941年兩國交戰時被分散搬走了,后卻不為人所知,由于它對俄羅斯人具有十分重大的紀念價值,俄羅斯人民便仿照原來的樣子建造了新的琥珀屋。
三、重視文章銜接手段的運用,促進深刻理解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章通常篇幅較長,學生在閱讀時需要以邏輯清晰的思維去整理文章發展脈絡,借助語篇分析進行閱讀教學便是提高他們英語邏輯思維的極佳途徑。語篇分析的基本關系結構包括三種:一般與特殊、遞進、相容,這些關系結構都可以通過特定詞句體現,運用特定詞句分析語篇段落之間的過渡、銜接、連貫,可以使學生通過捕捉語句間邏輯關系的形式快速理解文章的前后呼應關系,從而達到提高閱讀效率與質量的目的。教師則可引導學生運用銜接手段找出高頻詞匯,再據此整理出關鍵信息,有助于他們對語篇的中心思想進行深刻理解。
例如:在學習“Wildlife protection”這課的“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這篇文章時,筆者讓學生將文中帶有銜接關系的詞句標注出來,如“At once the carpet flew away and took her to Tibet.”“The lying carpet traveled so fast that next minute they were in Zimbabwe.”“The carpet rose again and almost at once they were in a thick rainforest.”“Two minutes later everything had gone—the monkey, too.”這時學生根據銜接句可以分析出Daisy分別去到了中國西藏、津巴布韋、熱帶雨林,也分別在這三個地區了解到了藏羚羊正在被屠殺,大象曾經在當地農民的瘋狂捕殺中成為瀕危動物,但在政府的出面幫助下數量逐漸增多了,雨林中的千足蟲是一個防止蚊蟲叮咬的強效藥物,若沒有雨林,就沒有動物,也就沒有藥物了。主人公隨著關鍵詞“The carpet”推動故事發展,逐漸明白了拯救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可見閱讀線索能通過銜接手段找出,銜接手段既能梳理文章發展脈絡,又能掃清閱讀障礙,切實對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提供了有力支持。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水平既是課程改革的要求,又是英語學科的需要,將語篇分析理論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切實對發展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存在促進作用。鑒于此,高中英語教師可運用這一新型教學理論來優化閱讀教學,通過引入背景知識、深入分析結構、善用銜接手段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與質量,以此來使他們從宏觀到微觀、表層到深層全面理解文章的內容內涵,從而使之英語綜合素養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彭艷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理論的應用[J].英語廣場,2015(05):164-165.
[2]夏琳.語篇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125.
[3]葛炳芳.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進策略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