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芹
【摘要】隨著社會上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使得少年兒童的健康茁壯成長在全社會中備受關注。經家庭、校園課堂,之后再進入到社會,并逐漸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環境以及教學平臺模式。家庭作為少兒成長中的首要課堂,具有狹義的教育目的,小學課堂在培養以及提升少兒創新能力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 創新能力 教學課堂 情感認知 思維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60-02
少兒時期作為創造能力培養的開始,但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在創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新課程改革證明,良好的教育內涵需要以人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特點,學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因此,這就考驗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知識的認知、接收能力的了解程度,并且能基于學生基礎進行小學數學課程教育,這能夠有效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中師生互動與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內容出發,以學生角度進行小學數學知識與技巧、思維、問題的解決、情感認知和價值觀等方面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淺析。
一、學生角度下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創新培養
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時,需要依據書本知識并與學生已有的生活及學習經驗進行搭配,進而使學生更能容易接受教師所傳授的數學技能。從學生角度出發對待數學教學時有兩個大方面,其中一方面就是教導學生的教師,另一方面就是共同學習的伙伴。當代社會的小學生在知識的儲備能力上已經遠遠高于成年人,這是因為人們的思維定式受到傳統手把手教學課堂的影響,知識與技能的接受能力受到了限制。小學在課堂中對教師的教學需求主要來自于自身的內在需要,教師的授課方式、語氣和在教師上獲得的反饋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性是學生數學創作能力培養的重要來源。例如,在進行四年級下冊的《認識多邊形》教學時,學生在課堂上學完新的關于對變形的知識點后,教師可讓學生課后回家與父母一起找尋在身邊出現的多邊形,并且通過照片的形式在班級交流群中進行分享,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知識技能的認識進行了豐富,還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學生角度下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以學生視角看待數學思維,除了能夠克服課堂上教師的指引下形成的單一的思維模式外,還能夠有助于降低長期單一思維模式的束縛影響數學思維能力的創新以及綜合能力的發展。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需要的是更易于他們接納的思考方式,并且能夠從中得到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打破書本的局限性,提高自我發展的數學思維能力的認識。例如,在進行四年級下冊《運算律》的教學時,教師在進行學生提問的問題設計時,可將其劃分為上中下三種層次,基礎性問題多以基本、復習方面的知識點為主,向學困生進行提問;中檔問題則向中等學生進行提問;當對優等生進行提問時,問題難度會加大,以類比、分析等思維方式回答問題[1]。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不同難度的問題,能夠有針對性的對不同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模式的培養。此外,還需要評價學生的答案,教師也需要基于情感激勵給予學生不同的鼓勵。
三、學生角度下問題的解決與情感認知及價值觀思維創新能力的養成
在新課程標準下,需要學生掌握問題解決技能。學好數學不能只單單重視課堂、課后的學習,期末的復習[2]。對學生而言,更好的知識技能是更好創新能力的表現。但是學生極易受到“題海戰術”的影響,創新能力受到了限制,數學學習技能大多停留在了解題但不會運用的層面上。例如,在進行四年級下冊的《小數加減》以及《平均數》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完書本教學后,可根據教材活動內容調出一節活動課,組織學生進行游玩,并以數學的知識點為出游目的,創建“打車”、“購買門票”、“午餐”、“租車”等與數學有關的情境,讓學生對問題的解答思路發揮創新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結語
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數學創新能力培養時,不難發掘出與教師視角不同之處,但這平衡了教師與學生、教與學間的差異。從學生角度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育就是為了加深對學生的了解,使教師更好的認識學生,采取更適用于學生思維方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學生創建創新的教學環境,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激勵學生從生活中進行數學學習,這對于學生創新意識及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潘海英.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訓練的作用[J].智富時代,2015,(06):277.
[2]李建英.淺析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J].魅力中國,2017,(1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