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摘 要: 合唱藝術在我國社會發展中體現出來的社會功能具有獨特性,不同時期合唱藝術的社會功能與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環境高度契合,表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我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我國合唱藝術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 合唱 社會功能 時代特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合唱藝術是近代自西方傳入的一種音樂形式,雖然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但發展極為迅速。作為一種群體參與的音樂藝術形式,合唱演出場所及參與人員不受限制,而且合唱作品題材內容多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這就使得合唱這一藝術形式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并因其源于社會生活的特性而衍生出強大的社會功能。在發展進程中,合唱對我國音樂產生深遠影響,我國音樂的民族特性、文化特質在影響合唱藝術,使其表現出獨特性的社會功能。我國合唱藝術的社會功能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基礎、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我國合唱藝術的社會功能具有明顯的時代性,這種時代性又在某種程度上反作用于社會,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一、從我國合唱藝術發展看其社會功能的時代特征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系列講話中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1]。與其他文藝形式一樣,合唱藝術在我國發展的100多年時間里,與時代進步相契合,從而表現出自身的社會功能的時代特征。
合唱藝術是由西方傳入的一種多聲部音樂的形式,不同于我國傳統的主調音樂,雖起步較晚,但成長得非常迅速。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可以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萌芽階段。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西方合唱傳入我國,當時我國合唱作品的創作多以別國曲調進行填詞改編而成,直到李叔同按照多聲部技法創作了三部合唱《春游》,標志著我國第一部合唱作品的誕生,并由此引領我國合唱走上了民族化的自身啟蒙之路。在這一時期,參與合唱的主體并不是很多,以中小學生為主。在這一時期,一些進步人士為了改變我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性質,改良我國社會,紛紛效法西洋,把進步的民主思想介紹到我國,同時把合唱這一在歐洲已經發展1000多年的音樂形式引入我國。合唱藝術一進入我國,就因其簡便易行而深受民眾喜愛,快速融入我國民族文化中。這時期我國的合唱作品在題材內容上已經表現出一定的民族性,但是在音樂風格上仍然帶有西方音樂的特征。
第二階段:初步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在這一階段,合唱作為一種全民參與的形式,用聲音喚醒民眾,團結和鼓舞人民起來斗爭。在戰爭年代,這些融合了革命激情的合唱作品,在增強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奠定了我國合唱的重要地位。在這一時期,“群眾”成為這種藝術形式的主要參與者。事實上,“群眾”一詞,在我國是與政治現實高度耦合的概念,我們通常所說的“群眾合唱”,是指由普通大眾參與的一種業余合唱活動,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屬性的??箲饡r期,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絕大部分合唱作品都是針對“群眾”這一群體進行創作的。在那些艱苦歲月里,在中華民族岌岌可危生死存亡的關頭,合唱成為號召全民抗戰的有力的宣傳手段,起到鼓舞士氣、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音樂本身就是容易引起精神共鳴的傳播媒介,這種全民高歌的形式鼓舞戰火中頑強拼搏的中華兒女。因此,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合唱作為一種精神傳播力量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正是曾經的那一段歷史,奠定了之后“群眾”在各類合唱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第三階段:多元化發展階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直到現在,合唱藝術發展迅速,各類合唱作品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舞臺上,并融入我們的生活中。與之前嚴肅的革命題材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合唱作品在題材方面更加多元化,其中有一些是為迎合祖國發展建設需要而創作的作品,但不乏創作技法與藝術性都極高的作品。在這一階段,合唱的社會功能作用更加廣泛和深入,使得這種藝術形式在人民生活中既起到了政治導向作用,又為認識、教育、審美娛樂提供了一條寬廣的途徑?,F如今,合唱藝術在我們的生活中已是隨處可見,暫且不論參與演出的形式與演唱水平如何,僅就這種活動形式而言,合唱涉及的群體是廣泛的。從社區、地方單位到高校、專業團體,尤其在各項慶典活動時,這種藝術形式都以一種全民參與的形式出現。有人說這樣的合唱只是單純的政治宣傳,藝術性不夠,有人說這是面向全民傳遞信息、普及高雅藝術的一個絕佳途徑,是雙贏的,是應該值得推崇的。無論怎樣,合唱藝術正以一種勢不可擋之勢迅速發展、成長著。在我國,這種外來藝術文化已經入鄉隨俗,融入了許多我國特色,一方面這是由我國的社會群體和國情所決定的,另一方面合唱這種接地氣的藝術活動形式,對于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陶冶人們的情操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我國合唱藝術社會功能的獨特性
合唱屬于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而音樂又屬于藝術的范疇。作為藝術,不同的理論家對其所產生的社會功能有不同的見解和歸納,現在普遍認同的是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這三類。實際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的張彥遠就已經看到了藝術的這三種社會功能,他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藝術可以“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2],可以“鑒戒賢愚,怡悅惰性”[2]。從中不難看出藝術的這三種社會功能。筆者將以這三個功能為基礎,結合前文提到的在我國合唱活動中的參與主體,對我國合唱的社會功能的一些特點進行分析與闡述。
(一)政治功能與作用
合唱藝術的情感抒發超越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正因如此,它在政治導向與宣傳中產生的效應是快速、直接而有力的。出于歷史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進程中都融入“紅色”,可謂“根正苗紅”。因此,在中國提起合唱的社會功能性作用時,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它的政治作用。事實上,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合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淡化其政治色彩,呈現出百花齊發的態勢,將它的功能性伸展到更廣泛的領域,然而我們不能僅立足于今天及未來它所創造的社會價值而忽略、否定它曾經為歷史做出的貢獻(更何況它現在依然行使著這一功能與作用)。最初,中國合唱是在“啟蒙與救亡”的社會責任中發展起來的,政治和教化單一成為它的時代特點,這是當時社會對藝術的根本需求。那一時期的許多合唱作品,例如《黃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均是在全民族的救亡聲中應運而生的,這些凝聚了愛國力量的合唱作品,用充滿激情的旋律號召中華兒女奮起抗戰,用飽含熱血的歌詞將民心凝聚起來,這樣的歌聲直抵人心、發人深省,即使到了今天,當我們再次演唱這些作品時,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血脈賁張的力量。
走過戰爭歲月,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還是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我國,大量的合唱作品都表現著政治激昂的崇高風格,例如《走進新時代》、《在燦爛的陽光下》、《春天的故事》、《黨啊,親愛的媽媽》、《江山》等,僅從歌曲名稱就可以看出它們的政治意義。這些歌曲朗朗上口,深受大眾喜愛,其原因除了旋律動聽以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這類作品更容易引起民族情感的共鳴,無疑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一個強有力的手段,這類作品帶來的群眾效應起到團結民心、振興中華的作用。
近來有些聲音反對這種“政治色彩”的歌曲,提倡學習西方純藝術的專業音樂,筆者認為這是偏激的。首先,這一提議沒有考慮到我國合唱群體的特殊性。作為合唱主要參與者的“人民群眾”,他們對這樣一類的歌曲是有感于心的,情感上的共鳴是合唱這一音樂形式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毛澤東同志曾在《在延安文藝座談講話》中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边@里提出的文藝的唯一源泉,既指出了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又指出了社會生活中人民和階層的廣泛性,且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都是要立足于國情之上的,因此,“人民群眾”這一群體的地位可見一斑。其次,這一觀點的提出者沒有認識到我國合唱發展藝術的現狀。與西方成熟的多聲音樂體系不同,我國合唱藝術還處于發展的初期,要迅速地將它從形式到內容都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層次是不現實的,從老少咸宜一下子變成陽春白雪,只能讓合唱藝術的發展更加舉步維艱。因此,我們要正視和肯定合唱藝術的政治功能,并將其更好地運用,這與追求合唱的藝術性并不沖突,這些參與合唱的群眾經過長期的良性發展,久而久之,必然會成為專業合唱團體的后備軍。
(二)教育功能與作用
音樂的教育功能是指運用音樂對人們的思想和道德修養起到教育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通過合唱活動可以培養良好品質、開發潛在智力、陶冶培養情感。在我國《樂記》曾記載:“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蔽覈糯枷爰臆髯又赋觯骸奥晿分肴艘采?,化人也速?!边@一記載體現出音樂在精神層面對人們起到的教化作用。在西方,首次提出義務教育主張的德國教育家馬丁·路德明確表明:“音樂一半是紀律,一半是教育大師,它使人變得更柔和、更溫良、更端莊和更智慧……”[3]合唱的音響效應會通過音樂對審美主體在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養,“修身、修心”,從而對社會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鬃釉f“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合唱作為音樂教育與傳播的一個有效手段,在對學生的素質、文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審美娛樂的功能與作用
除了前面我們所提到的功用以外,合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審美、娛樂功能。通過合唱形成的客觀美感,使人們身心愉悅,進而提高人民的審美能力與趣味,形成一種審美主體精神世界中的美。
自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娛樂文化魚龍混雜,尤其是網絡信息發達的今天,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變得更加簡單而便捷。面對如此龐大的精神饕餮大餐,審美情趣的培養能夠幫助我們準確、迅速地分辨出哪些是營養盛宴哪些是糟粕垃圾,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惡丑”。無論是在個人成長還是在促進國家社會的進步這一方面,這種能力的培養都能夠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現在我國中小學強調素質教育、審美教育,提倡“以美啟知,以美怡情、以美促能”,這對于那些曾經沒有機會接受這種教育、已經步入社會的群體,合唱就以它參與性強、受眾面廣的特點,成為培養審美情趣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傳播途徑。合唱活動不受演出場所、人數的限制,它可以在高雅的音樂廳,也可以在嘈雜的廣場、喧嘩的街道上,人數可以是十幾人,也可以是成百上千,正是由于它的參與性廣,又接地氣,使得它在傳遞音樂、培養審美情趣的諸多手段中最直接、方便、快捷。
合唱能夠激發人的情緒,使人產生對美的感受與感動,從而作用于人的情感。情感不是音樂所專有的,它是在一切藝術中普遍存在的,但是音樂卻特別專注于表現情感,其中,合唱以一種整體和諧氣氛感染人們的情緒,使人們或心弦激蕩或愉悅舒暢。就近期許多合唱作品來看,藝術性逐漸增強,政治色彩淡化,風格種類繁多,既有像《牧歌》、《青春舞曲》、《蘭花花》這樣帶有民族、地域風格特色的作品,有《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這一類根據我國傳統器樂曲改變的作品,又有像《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里了》、《感覺身體被掏空》這樣用嚴肅合唱形式闡述極具話題性的現代主題的合唱作品。這些作品在娛樂大眾的同時,帶給人們美的體驗,讓人心神愉悅,同時培養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偏愛,提高人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近年來,合唱藝術以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批熱愛合唱藝術的年輕人,他們聚集在一起,組成了相對固定的合唱團體,例如“彩虹合唱團”“翼樂團”“燃點人聲樂團”等,他們的演出形式和風格帶給了人們全新的體驗,受到了大眾的熱烈追捧。在組成的團員中,既有專門系統學習過音樂的專業人員,又有純粹的合唱熱愛者,這些新生的合唱團體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將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引領到一個新高度,通過他們的演出,既發揮合唱藝術的娛樂功能,又大大提高合唱藝術的審美價值。
三、合唱藝術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合唱藝術社會功能的時代性,決定了其必須把反映時代精神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這是合唱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存在的價值和生命力之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1]。當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藝工作的根本任務,合唱因其普及性、便利性及群眾基礎強大,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具有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比擬的優勢。
(一)合唱能促進社會和諧
合唱藝術追求的是“和諧”的聲音,這恰恰體現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事實上,一首合唱作品的實現過程,就猶如一個國家社會的發展進程的縮影,首先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完美的演繹一首作品,然后在同一指揮的引領下,全體團員高唱著同樣的旋律,以同樣的情感、同樣的呼吸、同樣的速度和力度,將作品完美詮釋,這其中雖然有各個聲部節奏、音色、力度的變化,但都遵循統一的旋律,使合唱有條不紊地進行,盡管各聲部的旋律不同,但都存在于和聲框架里,通過彼此配合、協調,最后實現目標的統一。這恰好就是我們為了同一個目標——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各個部門、各個階層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最后實現和諧社會的一個真實寫照。合唱的“和諧”之美不僅是客觀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審美主體精神世界中的美。通過合唱活動,陶冶人的情操,愉悅心情,還提升人們的審美水平,審美情趣的提高對于一個國家人文素養、綜合國民素質的提高有著十分積極、重要的意義。
有人說“最美的聲音是人聲,最美的人聲是合唱”,合唱之所以能夠產生這種較其他音樂形式而言,更加豐厚、美妙、震撼的音響效果,就是因為合唱作為人聲同器樂比較,它的情感表達更直接,較獨唱而言,聲音的層次感更加豐滿,多聲部的變化更加豐富,它是一個集體協作而實現高度統一的結果。要達到這一效果,合唱隊員在訓練合唱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服從指揮,所有人員做到同時起拍、收拍,每一次呼氣、吸氣,每一次強弱、速度、力度的變化都要聽從指揮的要求。其次,要學會聆聽,聆聽他人的音色、其他聲部的旋律,然后將自己的音準、音色和其他人員實現統一。在合唱的訓練過程中,自始至終追求的都是全體隊員的高度和諧統一。我國自古崇尚以和為貴、和諧共治的社會理想,合唱體現的這種團隊協作意識,應該充分利用,并結合我國國情,使它的社會功能作用更好地發揮,將這項全民參與的文藝活動發展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為更好地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合唱能推動社會文明
如前文所述,審美功能是合唱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對于合唱而言,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聆聽者,都能起到陶冶情操、滌蕩心靈、培養追求向美向善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僅物質文明要有大發展,社會文明程度也需要同步提高。合唱在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方面,能夠起到重要作用。康德認為,要使受本能驅使的自然人轉變為能夠自覺運用社會規范支配行動的道德的人,不能單純靠道德規范約束,更有效的辦法是通過對美的追求,也就是通過文化的熏陶,使人擺脫自然欲望的束縛而變得富有教養,從而塑造出“文化——道德”的人,并由此使整個人類社會走向文明[3]。合唱活動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社會的文明程度比較高,如北歐國家的社會風氣多純美和諧,原因之一是合唱這種當地人們經常參加的社區公眾活動,在活動中,人們不僅陶冶了情操,還學會了相互之間的融合[4]。
音樂是心靈的慰藉,也是心靈的語言,民眾通過演唱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合唱作品,可以愉悅精神,在美的熏陶感染下,提高了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從而培養與提高了審美情趣。人聲作為合唱藝術的表現工具,有著優越性,最直接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合唱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參與者、聆聽者與音樂融合在一起,民眾全身心地進入音樂優美的旋律,體悟合唱作品表現出來的美好意境,潛移默化地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在音樂普及實踐中,對于所有合唱團隊的組織者來說,合唱具有投資少、易操作、普及廣、意義大的特點。因此,在社區、學校、企業等各個層面大力開展合唱活動,提高社區居民、學生、工人等群體的音樂素養,凈化心靈,從而形成向善向美的“大合唱”,移風易俗,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
(三)合唱有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
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每一個國民都應該具備的崇高的思想情感,它是提振民族精神,激發人民建設祖國的強大動力。合唱藝術在我國就是伴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而發展和繁榮的。其中重要的一個共同點是不同時期產生的蘊含濃厚愛國情感的合唱作品。一些在革命戰爭年代產生的經典合唱曲目直至今天仍然被傳唱,例如《黃河大合唱》、《團結就是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十送紅軍》等,這些合唱作品在戰爭年代鼓舞民眾為民族解放和獨立斗爭,如今仍能夠激勵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奮斗,積極投身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的偉大實踐中。合唱能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在演唱那些歌唱祖國、謳歌新社會歌曲時,演唱者飽含感情,全身心投入作品中,就能觸動心底最樸素的愛國情懷,當然,只有帶著對祖國的熱愛才能把作品完美演繹出來。二是優秀愛國歌曲題材內容蘊含的愛國情感。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1]。愛國歌曲激揚的旋律、壯美的歌詞,激發愛國熱情,激勵人民開拓拼搏,積極向上,這比呆板枯燥的理論說教更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集體主義觀念是現代社會人必須具備的思想觀念。社會就是由個體的人構成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脫離集體而生存。現代人在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中,更注重競爭意識,缺乏合作精神,合唱活動恰好對于他們合作意識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合唱是作為這種多人參與、集體歌唱的形式,它需要在訓練、演唱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聆聽他人,為了實現同一個目標而一起努力,這種合作精神的培養對于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講話[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 25319.htm,2016.11.30.
[2]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1,134.
[3]謝嘉幸,楊燕宜,孫海,編著.德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
[4]楊虹偲.20世紀我國合唱音樂的歷史發展[J].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