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
摘 要: 大學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人才儲備基地,大學生是國家發展建設的人力資源保障,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及社會的穩定。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國家十分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當前,我們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業大環境下,優勝劣汰,能者居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迫在眉睫。本文對大學生現階段就業狀況及就業能力進行分析,旨在為如何有效高效培養優秀的建設型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能力 就業現狀 培養對策
自我國進入世貿組織以來,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國際化,教育方式逐漸市場化,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對高等人才的需求量有所增加,但是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暫時還不能滿足高校的人才輸出量。高校迅速擴招使整個就業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狀況。我國每年都有大批大學生涌入社會,社會就業崗位有限,就業競爭壓力大。高校培養的都是綜合技能型人才,具有高素養、高文化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就業能力培養有巨大的優勢。針對大學生的技能專業進行就業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早日適應社會發展,提高競爭力。
一、一些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及就業能力
(一)自我定位不明確,欠缺就業能力的認知。
當前,社會各行各業的競爭壓力大,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水平成了衡量其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業能力一直是國內外重點關注的課題。就業能力和就業率是有差別的,就業能力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整體就業方向和行業趨勢選擇,與市場需求息息相關。我們在多個高校進行了就業能力的數據調查,發現一些大學生對于“就業能力”一詞感到迷茫,缺乏學生自我意識。大學生由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邁入大學校園,身心得到了極大的放松,甚至出現了一些懈怠行為。面對就業問題時缺乏準確的自我定位,存在冒進浮躁的情緒。由于一些學生缺乏明確的自我定位,導致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存在一些阻力及差距。就業能力不但是指某一方面的優勢技能,而且是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的反映,是一種競爭力的表現。
(二)核心競爭能力弱,缺乏專業能力。
大學生在高校學習的目的是提高專業能力或者專業素養,這是學生立足社會就業的基礎,對于企業來講,需要的人才資源不僅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還要有足夠的專業技能。專業能力是對大學生進入企業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考量標準,當前在部分高校教育中,理論知識教學缺乏實踐的支撐。學生的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基礎的實踐動手能力及對于問題的解決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實踐、理論、動手、創新、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綜合。專業能力是一個學生在進入企業之后的核心競爭力,能體現一個學生的專業性及社會適應能力。在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中應該個體情況差異化,重點培養優勢項目,實現專業能力個性化差異,滿足不同企業的用工需求。
(三)道德、人文素素養亟待提高。
當前企業對于大學生就業的考量不僅僅是看大學生的基礎知識是否扎實,專業技能是否過硬,還要求大學生具備誠信、堅強、獨立、樂觀、健康的高尚品德,要求學生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及良好的心理素質。企業發展需要大批具有主人翁意識的求職者,將企業發展與自身緊密結合,從而全心全意地為企業工作,為社會服務,提高工作辦事效率,為企業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但是在當前一些高校中,學校因為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忽視對學生的道德、人文素養的心理建設。如果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就業能力缺陷,在企業崗位競爭中失去優勢,與寶貴的就業機會擦肩而過,后悔莫及。
(四)求職方式方法不到位。
大學生的就業過程是一個用人單位和待就業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過程,大學生在即將邁入社會之前,應該做比較明確的就業職業規劃,以此對自我的職場規劃進行綜合的準備,根據自身專業能力情況對于單位選擇進行精準定位,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準確地選擇崗位,過濾掉一些不適合的就業崗位,提高擇業效率。目前一些學生不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國家頒布的就業政策分析不到位,盲目投入社會就業潮流中,在求知就業路上四處碰壁,頻受打擊。個別大學生就業觀念與當前的經濟水平不符,對于職位、待遇、福利的期望過高,由于求職前自我準備不充分、自我定位不明確導致職業生涯意識模糊,出現一些盲目從眾的情況,不適合的工作很難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熱情,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出現自信心不足、消極就業的情況。
二、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具體對策
(一)加強專業技能及綜合素養的培養工作。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很多企業開始不斷往國際性發展,國內的競爭壓力本來就比較大,但是與世界各國之間更廣泛的競爭相比簡直不值一提,當前很多企業在對大學生進行選擇的時候,要求越來越高,對學生的國際化水平期望較大。當前,面對企業對于高質量人才的要求,大學生要在學習中以各種途徑各種方法提高個人能力、豐富個人內涵,努力參與社會的就業實踐。我們可以在大學課程教育中加入一些實踐性課程,讓學生早一點接觸就業環境,為將來就業做好思想準備,比如:由于學生的時間精力有限,我們可以在大學生團體活動中成立關于創業就業的社團,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創業實踐,讓學生從中發現自我的不足,磨礪堅強的品格及專業技能,為將來進入社會就業積累經驗。
(二)學會規劃自我職業生涯。
現在一些學校會快餐式地給學生講解一些職場主要事項及簡歷制作技巧等事項,召開幾場招聘會發布一些就業信息,以此對學生的就業進行引導。實際上,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提高就業效率影響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要在剛進入大學校門時就有統一的職場規劃,再通過日常知識積累豐富職場規劃。比如通過設立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教學、就業課程指導等完善職業規劃的課程體系。通過組織各種類型的創業就業大賽,讓學生發現自身職業規劃中的不足并及時彌補,對于毫無職業規劃的學生要讓他產生緊迫感,制訂符合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
(三)加強學生的就業心理引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當前一些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存在一些錯誤的就業觀念,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社會現狀,對于偏遠地區就業更是抗拒,這是一種就業心理疾病。其實社會的發展與各行各業的努力息息相關,每個行業、不分企業大小都需要優秀的人才參與其中發光發熱。老師要重視學生的就業思想問題,及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思想,比如通過對一些優秀的駐守邊疆就業的案例進行分享,引導學生以服務大眾和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為指導思想進行自我職業定位。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心態,做好自我調節工作,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學生的就業能力與企業社會職位接納能力之間的矛盾是持續存在的。由于高校擴招問題,導致這個矛盾暴露得更加明顯,數據表明,我國的就業壓力還可能逐年增長。每年都有大量學生流入社會就業潮流中,國家應著手制定科學的就業政策,學校應不斷加強學生綜合就業能力培養,學生應不斷完善職業規劃,適應當前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劉素華.就業質量:概念、內容及其對就業數量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05(7):29-31.
[2]陳韶,何紹彬.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系統的建設[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9-12.
[3]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91-92.
[4]萬森林,張平.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37-39.
[5]孫長纓.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11):87-88.
[6]李名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述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7]蔣潔.青年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07(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