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丹麗
摘 要:亞里士多德《詩學》中悲劇的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用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一直被用來判定一篇悲劇是好是壞。正是由于這一定義,引發“中國無悲劇”熱潮。本文從亞氏《詩學》悲劇六成分為六個方面,以《俄狄浦斯王》和《竇娥冤》為例,來簡單闡述中西悲劇的不同,雖然雙方差異較大,但是各有千秋,從亞氏《詩學》論悲劇結尾來看,中國悲劇的結局是算不上悲劇的,但中國悲劇結局正好是中國文化的映射,從而呈現出中國特色悲劇有其獨特的美學品質。
關鍵詞:《詩學》;悲劇;成分;《俄狄浦斯王》;《竇娥冤》;差異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2
自二十世紀初以來開始,“中國有無悲劇”論題就一直困擾著學術界,不少學者就對此提出自己的觀點。朱光潛是建構我國現代系統悲劇的理論的第一人,他的悲劇理論在我國現在美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他的探討悲劇著作《悲劇心理學》中,他明確地提出中國不存在悲劇。[1]本文主要以西方悲劇代表索福克洛斯《俄狄浦斯王》和號稱中國十大悲劇之一―關漢卿的《竇娥冤》為實例,分析﹑比較在亞氏理論下,中西悲劇的差異,從而呈現出中國特色悲劇有其獨特的美學品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是藝術文化持久﹑魅力的關鍵所在。
*亞里士多德《詩學》六大成分
(一)以《俄狄浦斯王》和《竇娥冤》為例,來探討中西悲劇情節異同
筆者首先來淺析《俄狄浦斯王》和《竇娥冤》情節異同。看是否符合亞氏所說的以“突轉”與“發現”為主,構成戲劇的跌宕起伏。提到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堪稱是典范,情節統一﹑結構嚴密﹑布局巧妙,讓人嘆為觀止。故事高潮部分從俄狄浦斯追查殺害前王兇手這一中心事件開始,“究竟誰是兇手?”這一懸念引導觀眾層層深入。此劇開幕不久先知忒瑞西阿斯和俄狄浦斯爭辯這一場面,就已經把中心懸念留給了觀眾:俄狄浦斯是怎樣成為殺父娶母的兇手的?只是俄狄浦斯質疑這一事實,觀眾也無法相信俄狄浦斯王是罪魁禍首,作者便通過進一步一環扣一環的“發現”與“突轉”,將矛盾一個個地揭開,懸念一層套一層,扣人心弦,觀眾抽絲剝繭,方能縱觀全局。索福克洛斯在結構上繼承了荷馬史詩的倒敘式結構,打破一貫傳統,時間向前回溯的同時,高潮也漸漸向后推進,整劇布局謹嚴,情節跌宕起伏。[2]由上可知,《俄狄浦斯王》情節是非常的完美,而且當今沒有看過《俄狄浦斯王》舞臺劇的學者照樣喜歡該劇,也說明了《俄狄浦斯王》是一部非常有底蘊的文學作品,而不是因為是演員在舞臺上完美演繹的結果。《竇娥冤》是個標準型的雜劇,是由一個楔子和四折戲組成,前三折是全劇矛盾沖突的高潮部分,寫竇娥被押往刑場殺害的悲慘情景。戲劇沖突是戲劇的基礎,但是關鍵悲劇展開有個潛伏期,戲劇情節開始階段,觀眾并不能判斷主人公會遭到厄運,因為她是非常無辜的,是遠離社會矛盾沖突的,而卻被活生生一步步被牽扯進去,而最后被卷入沖突的旋渦,正因為這樣,悲劇氣氛更加濃烈,無罪的人最后卻經歷無端痛楚,《竇娥冤》的悲劇沖突就是以這種方式展開的。[3]所以說《俄狄浦斯王》的情節是完全符合亞氏悲劇定義,而《竇娥冤》則是沖突的爆發才導致悲劇的發生。
(二)以《俄狄浦斯王》和《竇娥冤》為例,來探討中西悲劇“性格”和“思想”異同
悲劇是行動的摹仿,而行動是由人物來表達的,“性格”和“思想”是行動的造因,所有人物的成敗取決于他們的行動[4];所以人物對悲劇的產生具有重要的影響,悲劇中沒有人物的行動,則不成悲劇。因此,我們來分析中西悲劇人物的異同點。西方悲劇人物一般身份高貴,西班牙劇作家維伽在《當代編劇的新藝術》一文中就總結道:“喜劇和悲劇的區別,在于喜劇所討論的是卑賤的和平的種種行動,而悲劇則是王室的和高貴的行動”。從“悲劇之父”埃斯庫洛斯始起,悲劇人物大體都是身份顯赫,氣度不凡的,其作品從《波斯人》,《被捕的普羅米修斯》,《七將攻忒拜》,到《俄瑞斯忒亞》,都無一例外。索福克洛斯的《俄狄浦斯王》,都是上層社會的人物為描寫對象,俄狄浦斯是忒拜的王子,雖然出生時,忒拜王懼其會“殺父娶母”,將其遺棄,后還是被科任托斯國王和王后收養。莎翁的五大悲劇也都是以王侯將相為主角,“這種情況從十六世紀未有所改變”,[5]為人稱頌的悲劇還是上面提到的以描寫高貴身份的人物為主的;反觀中國,情況就大不相同,中國悲劇中的人物,沒有任何尊卑限制,人物的地位落差之大,行當職業之廣泛,可以說是社會各階層人物都在描述范圍內。帝妃悲劇有《漢宮秋》和《梧桐雨》,即便如此,王昭君系民女出身,楊玉環也出身“宏農”平民。《趙氏孤兒》中的悲劇人物,韓厥系將軍,公孫杵臼是罷官歸農者,貫穿前后的程嬰卻只是一個草澤醫生,等等。如果說悲劇人物還有所側重的話,女性苦難的“閨怨”戲頗為流行。明陸榮《菽園雜記》曰,“其扮演傳奇,無一事無婦人,無一人不哭,令人聞之易生凄慘”,這也正好說明中國古代女子多苦難,悲劇根源更加多元化。《竇娥冤》就形象地描寫了這樣的一位女子,她是窮書生竇天章的女兒,其父為還高利貸,將她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不出兩年竇娥的夫君病逝,惡霸張驢兒垂涎竇娥美貌,逼婚不成,想下毒害死蔡婆婆,結果機緣巧合反害死自己的父親,張驢兒卻誣告竇娥毒死其父,昏官桃杌與其沆瀣一氣將竇娥處斬,竇娥“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讓該冤假錯案更加驚天地泣鬼神,雖然最后竇天章科場中第榮任高官,為竇娥平反昭雪,[6],雖結局大快人心,但其中的悲情戲仍讓觀眾聲淚俱下,為竇娥的遭遇痛惜不已。
(三)以《俄狄浦斯王》和《竇娥冤》為例,來探討中西悲劇言詞和歌曲異同
最后兩個悲劇的成分是言詞和歌曲,亞氏在《詩學》中從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討論了悲劇的言詞。言詞,概括地說,包括下列各部分:簡單音﹑音綴﹑連接詞﹑名詞﹑動詞﹑詞性變化﹑語句,亞氏對這些部分也做了逐個的解釋,所以細節都非常的清晰。筆者這里想用一句話來解釋一下,其實悲劇的好壞除了上面的所說的成分外,言詞也很重要,所以上面成分已經做到足夠完美的時候,劇作家誰能玩轉文字,讓文字為自己效勞,也能為悲劇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筆者這里就不再贅言。
最后一個成分是歌曲,到了這步,劇作家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因為這主要是音樂的選擇和演員的表演。以《俄狄浦斯王》和 《竇娥冤》為例。中西古典悲劇舞臺設計的差異體現在多個方面,主要是悲劇的開端﹑高潮及結局的設計。希臘悲劇不分幕,戲里的地點是不變的,所表示的時間也比較短。《俄狄浦斯王》一劇,戲臺上表演的只是宮殿門前發生的事,宮殿里面的事以及使者在別處做的事,都是敘述出來的,亞里士多德指出,悲劇表演的時間只在一天之內,時間和地點集中,故事非常緊湊,戲臺上的表演只是一樁事的一個方面,至于其他方面,就好像一幅畫的反面,不能反過來看的;而在中國戲曲中,地點是流動的,如《竇娥冤》第一折,臺上先是城外賽盧醫的藥鋪,又變為野外無人處,又變為蔡婆家里,因為沒有地點的限制,一樁事件同時發生在許多方面,都可以在臺上表演出來,不必借助劇中人的敘述,就像一個轉動的立體,每一面都可以轉向觀眾。
綜上所述,中西方悲劇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筆者通過以亞氏悲劇成分六要素,即情節﹑“性格”﹑言詞﹑“思想”﹑“形象”和歌曲為主要依據,主要以《俄狄浦斯王》和《竇娥冤》為例來簡單闡述中西悲劇的不同,雖然雙方差異較大,但是各有千秋,一言以蔽之,西方悲劇以英雄為其主要對象,即宣稱“英雄主義”,而中國悲劇則主要敘述平民,即傾向“平民主義”;西方悲劇更多是悲劇理性,而中國式悲劇則是披露被統治者的軟弱與無奈。中國悲劇是中國文化的映射,呈現出中國特色悲劇有其獨特的美學品質,所以我們并不能簡單地以西方悲劇理論來評判中國戲劇的好壞,更不能以悲劇的結尾來論悲劇的成敗。
注釋:
[1]楊朔.《對朱光潛“中國無悲劇”的評述》[J].小品文選刊(下),2015(148)。
[2]《俄狄浦斯王》百度百科詞條。
[3]儲美春.試論關漢卿的悲劇《竇娥冤》的藝術結構[J].社會科學報第5期,1991(34)。
[4]亞里士多德.《詩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17)。
[5]謝柏梁.中國悲劇史綱[M].學林出版社,1993(295)。
[6]《竇娥冤》百度百科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