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波
一直以來我國農業都承擔著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用,關乎到國家經濟的發展,而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政府財政政策的干預與支持,二者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
一、 我國財政農業支出的具體類型
我國用于支持農業經濟建設的財政支出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是直接財政農業投資,從經濟角度入手,由政府將資金直接投入到農業項目建設中,促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第二是財政農業補貼,分為直接補貼與間接補貼兩種,主要依靠政府借助行政手段向農民或農業生產環節進行補貼,以適應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第三是涉農稅收優惠,發揮稅收在經濟發展中的調節作用,借助完善的稅收政策減輕農民經濟負擔,為現代農業建設貢獻力量。
二、 財政農業支出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
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保護與支持,其中極為重要且具有長效性的手段即為財政支出,致力于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由于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就在不斷提高財政農業支出的比重與力度,財政支出也在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態,因此二者間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其中,農業生產費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農業科技研究等都為國家財政農業支出的主要方面,與農業相關的經濟總量被稱之為農業生產總值。隨著政府的財政農業支出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農業生產總值,僅就2010-2014年的時段內,農業總產值由36941增長到54771。由此看來,在財政農業支出不斷增長的情況下,農業生產總值也呈現不斷提升的狀態,二者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同時,當財政支出與農業生產總值呈同步增長態勢時,也就說明農業經濟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趨勢。借助政府財政農業支出政策的具體實施,不僅促進了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也保障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的基礎作用,為農業經濟發展指明正確方向。
三、 財政農業支出的優化措施
(一)完善管理機制
一方面,在針對財政農業支出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傳統模塊化的管理模式導致管理權力存在一定的重疊問題,因此應建立統一化的管理機制,確保管理的透明化、集中化,提升財政農業支出中的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針對財政農業支出投入資金的發放和使用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制定嚴密管理制度并監督其有效落實,確保財政農業支出的各項資金都能夠發揮實際效用,推動農業經濟結構的完善,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二)優化農業結構
首先,在我國農業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基礎設施對于推動農業生產起到極為重要的基礎作用,應著重完善相關中小型的水利設施投入以及農業基礎設備的投入力度,確保農業生產朝向高效、高質方向發展。其次,由于我國如今仍有部分農村缺乏完備的交通體系建設,不僅對于農民日常作業產生一定影響,更嚴重阻礙了農產品與農副產品及時進入市場,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存在遲滯性弊端,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基于此,應當充分利用財政手段輔助農業經濟發展,加大財政農業支出在農村道路建設上的傾斜力度與覆蓋面積,針對具有特色農業發展資本的偏遠地區更要加強交通體系的建設,加大修路的資金投入力度,在完善道路建設的同時也要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而確保偏遠地區能夠與外界建立有效的連接通道,促進特色農業產品輸出到市場上來。再次,還應進一步完善資金投入體系的建設,加強與各級地方政府的溝通合作,針對政府所管轄范圍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實際建設狀況進行實地調研,從而更加有針對性的進行資金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最后,還應加大農業技術科研力度,引入現代化農業手段、設備與技術,借助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系統提升農業技術水平,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三)增加財政力度
大量實踐經驗證明,農行投資存在遞減性趨勢,要想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獲取到更多的報酬,相應也應加入更多的資金投入。這就對于財政農業支出的規模以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及時有效增加財政投入力度,才能夠迅速適應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通常來說,國際上對于支持農業經濟的主要方法是擴大財政投入力度,借助專業科學、符合農業實際發展狀況的財政支持手段,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最大限度的資金支持。基于此,我國應將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手段進行充分的吸收借鑒,結合我國國情與農業實際發展狀況,切實有效的增加財政農業支出力度,建設完善的財政農業支出機制,制定嚴密的法規政策并監督其落實,從而確保由國家財政部門劃撥下來的資金及時完整到位,能夠真正作用于農業經濟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同時,還應進一步提升財政農業支出在我國總體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強化財政農業支出的地位與重要性,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與農業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推動我國農業生產朝向現代化邁進,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獲得長足發展。
(作者單位:165456 大興安嶺農工商聯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