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被眾多譯者所鐘愛,譯文成百花齊發之態勢。本文從翻譯目的論的視角來研究朱生豪,卞之琳兩翻譯家的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譯本。
關鍵詞:翻譯目的論;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翻譯
作者簡介:張亞平(1989-),女,漢族,河南省許昌市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2--02
1.引言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集大成者,是英國最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也是享譽文壇的戲劇大師。《哈姆雷特》是其巔峰之作,是最負盛名的悲劇。該劇創作于1601年左右,這部作品是莎翁藝術風格日臻完美的標志。劇中主人公哈姆雷是經典人物。其譯本眾多,不同譯本的翻譯技巧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是若一味對譯莎翁作品,也未盡能呈現其作品神韻。本文以翻譯目的論為視角解析朱譯本和卞譯本。
2.翻譯目的論視角下的莎劇翻譯
翻譯目的論是由德國翻譯學家萊斯和漢斯威密爾發展起來的翻譯理論,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內容。威密爾認為:“任何形式的翻譯行為,包括翻譯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種行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個目標或一個目的。”諾德認為原作者對文學作品的在意是否影響了對讀者的傳達效果,最理想狀態是譯者能夠理解讀者背景,并成功用文字將此信息輸出。譯本須符合兩個條件,其一是譯者能理解原作者的意圖并有能力把信息恰切得表達出,成功讓目的語接受者識別其意義;其二是原文接受者和目標語接受者兩者背景知識和期望吻合,或是譯者使之相吻合。
翻譯目的論應用于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前提是明晰莎翁的戲劇特點以及翻譯的目的,依據目的才能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莎戲劇特點兼跨詩歌和戲劇類型,所以特點是摻雜戲劇性和散文詩體雙重特征,譯者在譯文時首要關注前提。通常來說,戲劇對話有幾個特征,首先,戲劇講求自然且口語化,所以翻譯時過于文字綺麗,有賣弄文字造詣之嫌,與此同時會給觀眾帶來負擔,導致后果是戲劇氛圍僵硬,戲劇表演效果差強人意。其次,譯者在有限篇幅表達人物情感走向,語言字字珠璣,不能拖沓冗長。最后,人物對話須精簡意概,譯句過長,觀眾無法消化,演員表達自己也會困難很多。所以戲劇性是探究莎中譯本的首要考慮因素,也是譯者譯文最重一環。
3.《哈姆雷特》兩中譯本評析
翻譯理論研究者以“對等”為焦點進行翻譯研究,認識到有些等值不能實現。特殊翻譯情況下。譯者優先考慮是譯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威密爾以行為理論為基礎,創立了翻譯目的論。他認為,翻譯是人類的一種行為,而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有意圖,有目的的。目的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它是翻譯過程的譯者決定的。翻譯目的論的行為標準是充分性而非等值。充分性是譯文本質屬性,譯文應滿足翻譯任務。從交際功能來看,譯文達到了翻譯任務規定的預期目的,就足夠了。翻譯目的是指由翻譯任務決定的意圖,而譯文主要取決于它的目的。
依據翻譯目的論,戲劇翻譯應考慮劇本目標群體。譯者雖是語言層面的轉換,但若譯本使用目標群不同,對語言要求也不同的。從讀者到觀眾,語言的要求越高且越嚴格,信的層面在逐漸降低,而達的層面卻在逐步提高。因此把戲劇作為文學作品來翻譯時,盡可能反映出原文風格及文體風格和語言特色。
3.1翻譯策略
朱先生在《譯者序》中寫道:“余譯此書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范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必不得己而求其次,亦必以明自曉暢之字句,忠實傳達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對照式之硬譯,則未敢贊同,凡遇原文與中國語法不合之處,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結構,務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為晦澀之字句所掩蔽”。朱先生翻譯首要聚焦點最大范圍內保持原作神韻,否則就會退而求其次,用順暢字句忠實得傳達原文意圖即可。
他的目標群體是中國的讀者,為了莎劇的易于理解和接受,他主要采用了意譯和歸化的翻譯策略。例如“I entreat you both That/ being of so young days brought up with him/ And since so neighbored to his youth and behavior/ That you vouchsafe your rest here in our court / Some little time, so by your companies/ To draw him on to pleasures and to gather”。朱譯本對這段的譯文處理是:“你們從小便跟他在一起長大,素來知道他的脾氣,所以我特地請你們到我們宮廷里盤桓幾天,陪伴陪伴他,替他解解悶。”這樣的譯文處理使之既流暢又生動自然,用詞從小處著手,功用性強,概括力強。此段譯文顯得朗朗上口,形神兼備,既忠實于原作,又保留了原作的神韻,完全是文學翻譯所遵循的原則。
而作為詩體流派代表翻譯學家卞之琳,他從文學翻譯角度提出了“信”“似”“譯”的翻譯思想。“以似致信”,過于追求“達”和“雅”,忽略“信”是不可取的。他的翻譯主張忠實于原文且忠實于形式,在追求形式基礎上,追求內容忠實。這和朱先生的翻譯態度“凡遇原文與中國語法不合之處,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結構,務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為晦澀之字句所掩蔽”大不相同。卞先生的譯文為“我想你們二位從小就跟他一塊兒教養起來的,既是少年的同伴,又熟悉脾氣,因此請二位到這兒宮廷中小住幾天;你們好陪他玩玩,逗他去消遣消遣。”他的譯文幾乎沒改動原文字序,斷句和原文位置也相同。這是他和朱氏翻譯的區別。卞譯本把原文作者放在譯者理解原語文本,創造譯語文本的核心位置,變現出對原作者極大的忠誠。這和翻譯目的論的三個法則之一忠實法則不謀而合。他強調原作者的核心地位性,但他并沒否認譯者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他在理解原作的同時,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他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也最接近于原作,既把原作內容和形式忠實準確再現,又有創造性。
3.2語言風格
朱先生尋求最大程度接近莎劇的漢語文體,他找到了漢語表達莎劇的最佳語體詩化的白話文體。朱先生的莎劇譯本選用了散文詩形式,這是翻譯莎戲劇得完美語言載體。詩化的白話文體,譯文表達能力強,使得劇中人物擁有符合自己身份的獨特語言,達到了“讓彼聲若其人的”的生動感。這種詩化的白話文體語言風格是傳統又文雅的文言文所不可比擬的,更是現今的白話文所不可企及的。例如:“Both your Majesties Might/ by the sovereign power you have of us/ Put your dread pleasures more into command/ Than to entreaty/ But we both obey/”朱生豪先生的譯本為:“我們是兩位陛下的臣子,兩位陛下有什么之一,盡管命令我們;像這樣言重的話,倒使我們置身無地了。”這段話是作為下臣的羅森克蘭茲的話,字里行間可以看到臣子的忠誠和對陛下的臣服。譯文與人物身份貼近,文字簡單凝練,給人以個君臣和諧的畫面感。
而卞先生的語體風格則貼近大眾口語,他主張言文一致的白話翻譯外國詩歌。他的目的很明確,一是為了順應中國現代文化語境,符合讀者的期待;二是為了忠實得傳譯外國詩歌語言。例如他對羅森克蘭茲這段的譯文處理;“二位陛下,對我們為臣的都是至高無上,有何懿旨,只管命令就是,客氣不得。”其中的“只管命令就是,客氣不得”這些詞語是很口語化的表達,這與他的口語化翻譯思想是完全相符合的。
3.3音韻
朱先生的譯文善于把握原作的總體神韻,不拘泥于語言細節。他的譯文語言生動優美,富含詩意。語言更是行云流水,譯出了莎劇的精髓。朱先生每譯完一段,總是以舞臺演員自比,申辯語調是否適宜,音節是否調和,注重聲韻和諧,節奏押韻,他的譯文有音樂性,適合舞臺誦讀。朱生豪在每個劇本中,都用詩體翻譯莎劇。由于他的學識淵博,精思力索,他的譯文既能貼近原文,又文字優美。莎士比亞著名研究學者賀祥麟評價朱先生為“朱譯的最大特點是文句典雅,譯筆流暢,好像是高山飛瀑,一瀉千里,讀之朗朗上口,決無詰屈聱牙之弊。”例如:“Your visitation shall receive such thanks/ As fits a kings remembrance/”,朱的翻譯是:“那么你們的盛情雅意,一定會收到丹麥王室隆重的禮謝的。”朱的翻譯以名詞為中心,比如“盛情雅意”,“丹麥王室”,既符合王室身份,又給人一種古雅又朗朗上口之感。
而卞的文體則頗具參差錯落之美,同時又不乏有整齊均衡之感,這樣既給人井然審美又給人靈動審美。卞的輕重相間的音韻方式符合英語節奏,不僅能拉近與觀眾和讀者的距離,而且能保留詩歌的優雅形美。卞之琳的譯文為:“慨然對我們表一番盛情雅意,身為國王的定作想稱的酬謝,不負二位的苦心。”句子長短不齊,錯落有致,把君王的“煞費苦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4.結論
威廉·莎士比亞,后人尊稱為莎翁,他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巨匠之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巔峰之作,歷來被文人譯者所喜愛。本文從翻譯目的論出發,以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戲劇《哈姆雷特》為語料,對朱生豪和卞之琳兩位中國翻譯家的中譯本進行簡單評析。兩者的翻譯都有特定的翻譯目的,所以兩者的翻譯策略,語言風格,音韻要求都各有差別。朱生豪先生的目標群體是中國的讀者和觀眾,所以他把異域文化的接受程度,考慮在內,用獨有的詩化白話文體來傳達莎翁原作的精髓,使譯文達到古樸優雅的效果的同時,還能使譯文充滿神韻和意趣。而卞之琳主要關注點是忠實傳譯外國詩歌語言,追求對原作的再現,他極具特色的口語白話文體,讓譯文更顯靈動,錯落有致,極富審美。兩位翻譯大家的譯本都使讀者領略到了不同的翻譯之美。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范泉,徐宗璉.關于譯莎及其他[J].文教資料,2000.
[3]何其莘等,高等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9.
[4]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文集[M].朱生豪,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5]Vermeer,Hans J. 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黃燕壟,譯.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70.
[6]肖曼,卞之琳詩歌翻譯的文體選擇及審美價值[J].外語學刊,2000(3).
[7]許宏,王英姿.亦步亦趨:卞之琳的詩歌翻譯思想—從卞譯《哈姆雷特》談起[J].解放軍外國語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