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梅 劉青平 陽成俊
冠心病是由血管腔狹窄、阻塞引起的一種缺氧、壞死型心臟病,其包括了栓塞、炎癥,以心前區疼痛、發作性絞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在治療中,多采用外科手術、藥物治療[1-4]。手術治療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刺激,不利于病情的好轉[5],故藥物治療屬于冠心病常用方案。丹參多酚酸鹽屬于臨床常用藥,將其應用于冠心病治療中,可快速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6]。本次研究選取132例冠心病患者,分析冠心病應用丹參多酚酸鹽治療效果及安全性?,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2例。診斷標準:參照WHO制定的冠心病診斷標準,且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7-8]。納入標準:與診斷標準一致者;凝血機制無異常者;非腫瘤者;配合研究者;與本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9]。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異常者;免疫系統較差者;精神疾病者;藥物禁忌證者;妊娠及哺乳者[10]。按照信封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6例。本院倫理會已批準本次研究方案。
1.2 方法 入院后,以其臨床體征為基礎,實施相應檢查,明確病情后,采用調脂、血管擴張、降壓的藥物治療。基于此,對照組給予常規療法治療,即給予入院當天,給予患者負荷劑量氯吡格雷(生產廠家:深圳信立泰藥業;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542)300 mg/次,1次/d;第2天減少劑量至75 mg/次,1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丹參多酚酸鹽治療,即丹參多酚酸鹽(生產廠家: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50247)200 mg+0.9%氯化鈉注射液(生產廠家: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6626)200 mL,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心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內皮功能、血脂水平、不良反應發生率。(1)心功能指標包括射血分數(LVEF)、收縮末內徑(LVESD)、舒張末內徑(LVEDD)、室間隔厚度(IVST)。(2)炎性因子包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收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將血清分離,應用ELISA法進行檢測[11-12]。(3)內皮功能包括內皮素-1(ET-1)、一氧化氮(NO),采集空腹靜脈血,應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取其血清,將其置于-70 ℃下待檢,應用免疫法對ET-1水平進行檢測,應用還原酶比色法對NO水平進行檢測[13-14]。(4)血脂水平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取肘靜脈血,離心分離后,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查血脂指標[15-16]。(5)不良反應包括惡心、頭暈、心悸。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女26例,男40例;年齡47~75歲,平均(60.7±10.4)歲;病程0.4~3.8年,平均(2.1±1.3)年。試驗組女27例,男39例;年齡48~76歲,平均(61.3±10.8)歲;病程0.5~3.9年,平均(2.2±1.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VESD、LVEDD、IVST均低于治療前,LVEF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4 兩組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內皮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ET-1水平均低于治療前,NO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2.5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脂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HDL-C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續)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x-±s)

表3 兩組內皮功能指標比較(x-±s)

表4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mmol/L,(x-±s)]
2.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出現惡心1例、頭暈2例、心悸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1%(4/66);對照組出現惡心2例、頭暈2例、心悸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6%(5/66)。所有不良反應經正確處理,均可有效緩解,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8,P>0.05)。
冠心病屬于內科常見病,好發于老年人,隨著我國邁入老齡化階段,從而增加了冠心病發病率。在冠心病發病過程中,血管內皮屬于始動因素,其會激活血小板,使其產生聚集,從而形成血栓[17]。且冠心病患者內皮功能失調后,會誘發血管收縮,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心肌缺血癥狀,最終引起心肌梗死[18]。故在治療中,應給予針對性治療。
目前,臨床實踐發現,在冠心病治療中,給予丹參多酚酸鹽治療,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及內皮功能[19]。丹參多酚酸鹽是一種中藥制劑,其是從中藥材提煉出來的,可發揮活血化瘀、通暢氣血的作用,降低血液黏度的同時,可改善微循環,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同時此藥物中,丹參作為主要成分,其可以擴張冠狀動脈,改善血流,減少心肌耗氧,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從而實際改善血脂水平的目的。現代醫學對丹參多酚酸鹽研究發現,此藥物中的迷迭香能抗血栓;藥物可以促進血管生長因子的分泌,促使血管再生;提高內皮NO水平的活性,減少血小板聚集;還可清除氧自由基,從而減少血管內皮的損傷。此外,在冠心病發病過程中會對心肌造成損傷,從而降低心功能;冠心病還會使氧化應激反應與炎癥相互作用,相互調節,增加炎性因子的釋放,促使心功能惡化。應用丹參多酚酸鹽治療后,清除自由基的同時釋放單核細胞,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減少心肌細胞的凋亡,提高心功能[20],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LVESD、LVEDD、IVST均低于治療前,LVEF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ET-1水平均低于治療前,NO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HDL-C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冠心病應用丹參多酚酸鹽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