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連
摘 要:針對高中生物來講,由于很多知識都具有顯著的抽象性、復雜性,學生學習、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這也是高中生生物成績一直難以得到顯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為了幫助學生更輕松、高效地掌握生物知識,教師應積極探索、嘗試更新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方法,以此來不斷優化授課環節與成果,促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高中生物;啟發式教學;應用探究
高中生物作為一門研究生命現象、生物活動規律的科學,不斷優化生物教學,能夠進一步培養拓展學生的思維、實踐能力。而啟發式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科學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更透徹、準確理解掌握生物概念,對生物現象、理論產生深刻認識,進而促進授課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對此,其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
一、注重教學目標方面的啟發
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必須要對本階段、本節課的培養目標做出準確把握,對高中生物性質、基本內容,以及任務和要求做出全面了解,基于教學過程中各單元課程、各教學環節,以及要達
到的要求,為學生指出學習重難點、關鍵點,需要達到的掌握程
度等[1]。
例如:以光合作用相關內容的講解為例,某教師就制定了這樣的知識目標:一是針對光合作用原料、產物,以及條件與場所進行綜合探究,將光合作用的實質和意義明確闡述出來;二是聯系實際講一講在日常生產中,光合作用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三是注重先學后教方法的靈活運用,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互動交流,以此來讓學生從不同層面受到啟發,加強綜合分析和深入思考。
二、創設生物教學情境來啟發
作為一門與生命密切聯系的課程,生物教學不僅可以帶領學生對生命跡象做出深入探索,也可以引領其逐漸掌握生命活動規律。對此,教師應注重靈活多變教學方式的科學運用,引導更多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師組織的各項教學活動中,將啟發式教學法的優勢特點充分發揮出來。為此,除了黑板、標本,以及掛圖等傳統媒介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計算機軟件、幻燈片等現代數字媒體,通過視頻、動畫觀看,或者是讓學生獨立操作來加深知識理解,將知識信息更生動、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受到更恰當的啟發,為其本節課乃至今后的生物學習指明方向,也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加體驗,從而對生物知識學習產生濃厚興趣[2]。
比如:某教師在進行人體神經系統組成相關知識的講解時,就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直觀展現人體神經細胞的圖片,讓學生對人體內部神經系統的具體分布情況充分了解,以此來幫助學生更輕松、高效理解掌握相關知識。此外,該教師又結合授課內容,設計了一系列教學課件,以此來啟發學生自主探究生物知識,培養、拓展學生發散性思維,從而使得學生對所學生物知識有更透徹、全面的理解與掌握。
三、重視教學語言的靈活運用
高中生物教學通常都會涉及諸多理論知識,且在課堂上經常會運用一些專業性的教學詞匯,這樣雖然能夠充分體現出生物教學的嚴謹性,但也會導致生物課堂學習一直都處于沉悶、枯燥的學習氛圍,久而久之,很多學生都會對生物學習失去興趣與自信心,不僅難以取得理想教學成果,也不利于學生生物成績的提升,以及今后的學習發展。對此,在應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中,基于對授課內容的深入鉆研,教師應善于以更簡單易懂的教學語言來進行授課,從而幫助學生更全面、輕松理解生物知識,盡可能降低學習難度[3]。
比如:某教師在進行反饋調節相關知識的講解時,就整合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將反饋調節恰當比喻成了工廠,而將相關知識點比喻成了工廠中生產的產品,或者是各個部門,這樣學生學習、理解起來不僅更加簡單,也有助于其學習興趣的全面激發,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效果與效率的大幅
提升。
四、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教學
對于高中生物知識的學習來講,要想讓學生透徹理解并做到學以致用,教師除了要對相關知識點做出詳細講解之外,還應積極帶領學生通過親身操作來對生物知識形成原因做出深入探究,加深理解。因此,要想取得理想授課效果,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實驗操作的機會。比如:某教師在進行內環境穩態相關知識的講解時,就組織學生利用試管、蒸餾水,以及試紙和血漿等一系列實驗必需品開展各項實驗活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中對所學知識有更準確、透徹的理解。
綜上所述,廣大高中生物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設計、組織中應正確認識到,加強啟發式教學法在各項教學活動中的科學運用,不論是對學生生物思維的激活,還是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及授課環節與成果的優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應結合實際授課需求,給予科學利用,進而推動高中生物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立明.淺析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7(1):183.
[2]孟祥愛.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5(18):274.
[3]蘇艷菊.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J].新課程(下),2014(1):70-7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