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
【摘 要】目的:探討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良肢位擺放。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與Barthel指數比對照組高,P<0.05。結論:腦卒中偏癱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時,加強良肢位擺放的效果更佳。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良肢位擺放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7-195-01
目前,臨床上除了注重為腦卒中偏癱患者給藥治療的同時,更注重為患者實施科學全面的護理干預,以使得患者病情及預后均充分改善。為了進一步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本次研究中將納入對象以單盲法分為兩組,予以兩組患者不同的護理干預方案,旨在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時加強良肢位擺放的臨床價值作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對象納入時間段為2017年1月-2018年3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于期間抽取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86例為對象,將其以單盲法分為兩組: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齡為48-76歲、均值為(58.15±3.27)歲;4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齡為46-79歲、均值為(58.63±3.19)歲。兩組患者臨床基線數據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得出無差異,P>0.05。
1.2 方法 納入對照組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實施常規的早期康復護理,內容參照臨床規定實施。
納入觀察組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良肢位擺放,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同于對照組,良肢位擺放內容為:(1)擺放方法:1.仰臥位:給患者頭下墊上軟枕,適當調節軟枕的高度,確保其胸椎呈中立位;再給患者患側肢體下墊上軟枕,以促使其肩胛骨呈部分凸出狀;讓患者肘部呈伸直狀態,并給肘部下面墊上軟枕,手腕要往反方向屈伸,促使患者的手指關節得到充分伸展;同側臀部下也墊上軟枕,以促使患者的骨盆凸出,防止患者出現髖關節移位;腘窩位置也墊上軟枕,保證患者足部呈中立位置。2.患側臥位:幫助患者更換為患側臥位時,則為其頭下墊上軟枕,確保患者的肩胛骨呈凸出狀,保證其肩部、肘部呈正常屈伸狀;使患者的膝部呈稍微屈曲狀,健側的髖部與膝蓋處也要稍微屈曲,給下面也墊上軟枕,保證患者的軀干呈放松狀態。3.健側臥位:患者換為健側臥位時,則需保證患者上肢呈前伸狀,肩部前屈90°,下面在墊上軟枕;患側的髖部及膝蓋處應呈稍微屈曲狀,保證患者的整個身體呈平躺與放松狀。
1.3 效果評價 選擇Fugl-Meyer評分評價患者的患肢運動能力[1];選擇Barthel指數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獲各項臨床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以卡方檢驗;統計學軟件分析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與Barthel指數和對照組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與Barthel指數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發病經治療后均會遺留后遺癥,常見患者發生偏癱,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能力造成很大影響。故而目前臨床上實施護理干預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使患者自身的日常生活與生活質量得到充分改善[2]。
近年我國醫療事業飛速發展,更多的新型護理干預模式被提出與廣泛應用,根據腦卒中患者的發病與治療、康復機理等,腦卒中偏癱患者更注重早期康復護理,此項護理模式主要是強調綜合并協調的將醫學、社會、教育、職業等措施融合,指導殘疾者進行訓練與再訓練,使其致殘因素減輕,盡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夠重新參加各項社會活動[3]。李秀芬[4]的研究中指出,患者肌肉處于靜止收縮期時間較長時,會發生系列生理變化,導致其肌肉功能恢復受到嚴重影響,若患者肌肉出現輕微被動拉伸、伸展時,則可以促進其肌肉功能的恢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良肢位擺放干預后,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患肢運動能力改善明顯,日常生活能力也比對照組患者高,P<0.05。
綜上所述,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應用價值顯著,具有極佳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范宇笑.良肢位擺放標識護理在腦卒中偏癱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7,15(31):3922-3923.
[2] 孟慶蓮,赫軍.良肢位擺放在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03):36-38.
[3] 戴翠梅.良肢位擺放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效果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08):13-14.
[4] 李秀芬.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進展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37):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