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的黃麟老師有幸地參加了這次的“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科核心素養”語文教學研討會,她上的課文是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這是一篇新課文,從來也沒有教師教學過,網上也難以查到教學設計和課件等相關的資料。如何把這堂課上好呢?黃麟老師進行了反復的試教,多次修改教學設計。教研室胡潔主任多次親臨課堂,進行手把手的指導,終于有了今天的這堂課。
目標定位明確 ,教材處理得當
《霧在哪里》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性童話故事,文中把霧想象成淘氣又頑皮的孩子,講了霧來到哪里,藏了什么,藏后的景色是什么樣的?文章運用這樣的結構,通過幾個相似的自然段構成了篇。黃老師利用教材這一特點,巧妙地處理教材,突出了課文的重點,達成了教學目標。黃老師把第三自然段作為重點教學,大約用了15分鐘的時間從讀詞句的訓練等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接著,黃老師在第四自然段緊緊抓住了與第三自然段不同的地方,如引導學生對“連同”的理解和運用;然后再進行第六自然段的講解,這一段是指霧把自己藏起來了,學生很容易理解,黃老師主要引導學生如何讀好一個長句,體會頓號、逗號停頓的區別。
黃老師的識字和寫字教學做得非常到位,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高效識字、寫字,隨文進行,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教師從有意識的教授到讓學生自主學習
黃老師根據課后的練習及本文的教學重點,主要訓練學生說一說:霧把1HwxLwKTCr34DRzowUrciVtkHB9inwswPDLmDOe9Z4Q=什么藏起來了?藏起來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樣的?黃老師有意識地選擇了第三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首先是朗讀這段,讓學生整體感知這段的特點(主要是“無論是……還是……都……”這個句式);然后把大句子變成小句子來讀,又由小句子合成大句子來讀。就這樣在讀的訓練中讓學生明白大句子的形成,體現了二年級句子訓練的核心素養;最后回到整體讀,讓學生感知在霧的籠罩下朦朧的畫面美,在讀中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句式表達能力,還讓學生走進了文中的情境,一舉多得。后面的段落因為結構相似,黃老師不再用這樣的教學方式,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由扶到放,把習得的方法進行運用,培養了學生語文自學的能力。
從簡單的語言文字中讀出有畫面的內涵
黃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始終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當中感受讀書的樂趣。例如在第四自然段有這樣一個句子:“霎時,四周變暗了,無論是天空,還是天空中的太陽,都看不見了。”黃老師是這樣指導學生朗讀的,先是個別讀、評讀,接著以創造情境來引讀,然后讓學生分角色讀,最后是整體讀。語言有輕有重,節奏有快有慢,體現了讀的層次,達到了讀的最高境界,讓學生與文中的情境融為一體,使其讀出了美感,享受了讀書的快樂。
借助教材的特點,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霧在哪里》一文語言活潑生動,富有童趣,如“我要把大海藏起來”“現在我要把天空連同太陽一起藏起來”“現在我要把海岸藏起來”“我要把自己藏起來”。這些富有兒童特點的語言來源于兒童的生活,也適宜被兒童遷移運用。教學時,黃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想象環節:“孩子們,你們現在是霧,閉上眼睛,去你們想去的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拋出這樣一個想象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像長了翅膀一樣,在大自然中遨游。然后,黃老師引導學生模仿課文段落的形式進行表達,即 “我來到 ,我要把 藏起來。于是, 。無論 ,還是 ,都 。”這樣的方式,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學生對霧的認識,又豐富了學生的語句積累。
崔巒老師指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是對學生人格雛形的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閱讀素養的培養,能夠使其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積淀文化,提高審美能力。黃麟老師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基本達到了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體現聽說讀寫、自學能力、想象思考、審美以及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等各方面素養的培養。如果教師和學生能夠更融合一些,課堂會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