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合理地對歷史圖片進行運用,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提升學生理解、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教學效果都具有積極影響。
初中歷史教學運用歷史圖片的價值
令歷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將歷史圖片合理地運用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教師搭配語言、文字進行解析,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知識,強化記憶效果,吸引學生目光。
有助于改善學生思維能力與觀察力
圖片往往色澤亮麗,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視覺沖擊,有助于學生思維的啟發。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把教材中的歷史知識與圖有機結合起來,把語言文字轉化成更加直觀、形象的圖,能夠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歷史知識,而且學生在圖文轉化的過程中不僅開拓了思維,更加提高了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將歷史圖片放入歷史教學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陌生的歷史知識,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利用圖文轉換,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圖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利用圖片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初中歷史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目標,合理地選擇相關的歷史圖片進行利用,從而完成教學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引入生動逼真的歷史圖片,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發展走勢,有助于學生完整歷史觀念的建立。
例如,在《五四愛國運動和共產黨成立(八年級下冊)》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歷史圖片與短視頻的方式,可以創設逼真的歷史情境,能夠改善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水平。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在上課后用多媒體展示梁啟超、李大釗、孫中山、毛澤東等歷史人物的圖片,然后設置問題,如:“同學們認識這些圖片里的人嗎?”此時,很多學生都會積極回答:“先進分子林則徐、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等”。接著教師可以上述人做出的貢獻為起點,引出“五四愛國運動”中的重難點,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五四愛國運動游街圖片,讓學生觀看游行人群的眼神、情態,引導學生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愛國熱情。當完成學生的情緒帶動后,教師可以再次展示巴黎和會等歷史圖片,要求學生站在不同角度分析、解讀、比較圖片背后的歷史現象,通過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重難點知識,完成情境創設與歷史教學的目標。
利用圖片展示教學重難點知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歷史重難點知識掌握難度較大,教師可以通過歷史圖片的解析,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通過引導學生去探究歷史圖片背后的現象,使學生準確地掌握圖片中的歷史信息。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傳授看圖的方法與技巧,從而提高學生圖片解析水平。
例如,在《秦王掃六合(七年級上冊)》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秦朝行政機構圖”,并要求學生觀察圖片,分析秦國中央集權政治體系的構建特點,引導學生了解丞相、御史大夫、皇帝等職務掌握的權力,從而使學生深度理解秦朝中央集權措施的特點、明確秦朝等級劃分的特點。另外,教師應結合多張圖片進行綜合教學,這樣有助于對重難點知識進行突出展示,能夠吸引學生探究興趣,同時通過配合教師的語言引導,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現象有更加深度的、客觀的解讀。
通過圖片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改善理解水平
近些年,看圖回答問題一類的題目在中考中頻繁出現,主要是對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進行考查。因此,教師要合理運用教材內的圖片改善課堂所提問題的直觀化、形象化程度,從而吸引學生學習的目光,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例如,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八年級上冊)》一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及內容,為學生播放“時局圖”,然后讓學生帶著“當年的中國社會怎么樣?為什么會陷入危機?有哪些列強侵犯中國?”等問題去觀察圖片并閱讀課文。同時,教師應帶領學生對“八國聯軍大沽口登陸”一圖進行仔細觀察,引導學生對當年侵犯者的囂張氣焰與中國國力的弱小進行感受,然后借機引入相關問題,如“侵華的國家有哪些?犯了什么罪行?”等,通過引導學生對圖像中環境、人物的觀察,掌握相關信息,使學生能夠結合圖片深刻理解本堂課教學內容的歷史含義。
結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歷史圖片進行合理的運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改善學生對歷史知識理解與運用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