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是指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家庭、學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協調的教育活動。現代教育理論指出,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生的自我教育共同組成的一個系統的教育工程。若要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需要家庭與學校之間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教育環境。家庭和學校要默契配合,避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效果的相互削弱和抵制,讓高質量的家校合作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推動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互聯網+”構建家校合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以其不容忽視的優勢逐漸嶄露頭角,并且成為了時代的趨勢。各種網絡平臺例如APP、微博、多媒體等等不僅便捷了人們的生活,更為教育事業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近年來,APP、微信、微博等平臺技術不僅與學校教學緊密結合,更是將范圍延伸至學校、家庭之間的聯系與互動上,使得家校合作日益緊密。這些家校合作平臺主要是在以移動網絡和智能手機為終端的第三方平臺支持下,集班級管理、資源共享和家校共建為一體的合作管理模式。這些平臺方便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家長也可以隨時隨地掌握學生的動態及學習狀況。
例如最常見的平臺——微信。教師與家長們建立一個微信群,每天都可以在這個群里發一些學生的情況,比如課堂表現、小測成績等,讓家長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小到班級管理問題,大到一些教育模式,都可以進行溝通交流,家長也可以各抒己見,為班級管理出謀劃策。每周都可以在微信上進行“視頻家長會”,目的是總結學生一星期的學習成果和出現的問題,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不足或者進步,家長可以隨時隨地參加家長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另外,學校可以建立一個家校交流APP或者微博等交流平臺,將學校發布的制度和近期的活動計劃、安排發布到平臺中,方便家長獲取第一手資料,給予充分的準備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在APP平臺的設置中,要對教師的個人生活和休息時間進行保護,在教師的上課時間和休息時間可以設置消息免打擾,消息可以儲存但不會提醒,充分尊重了教師的隱私,同時拉近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交流,營造一種健康的生態網絡。
“家長志愿者”共筑家校聯盟
“家長志愿者”也可以稱之為“校園護花義工”,是學校與家長之間溝通的紐帶,也是家校合作的代表方。每個班級中都會選出1~2位家長作為家長代表,代表其他家長們與教師和學校進行溝通,協助學校組織學生們參加各種課外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這些特殊的群體成為了學校的一道獨特風景線,是家校良好互動關系的推動力,也是維護家校合作的守護者。
例如,學校在組織“認真學本領——小小糕點師”的主題活動時,小明的父親和小紅的母親恰巧都是糕點師,學校就可以邀請這兩位家長作為本次活動的“嘉賓”,也就是“家長志愿者”,再邀請小華的母親(全職太太)作為活動的策劃人和紀律委員,這三位家長和教師們一起商量活動流程和具體規則,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方案,確保活動順利進行;再如,學校組織學生們去旅游,教師可以邀請1~2位學生家長擔任“志愿者”,幫助教師清點人數、安排伙食、照顧學生等,有的家長在汽車租賃公司工作,可以讓他們幫助安排車輛等,家長在參加活動的時候無形中拉近了家校之間的距離,推動了家校合作的實施步伐。
“一二三五”邁開家校合作步伐
“一二三五”是一套為了貫徹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創設的家校共育模式。將一套長效機制、兩支隊伍、三級家委會和五大課程匯聚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共育體系,為家校合作提供了系統完善的理論基礎和戰略方案,拉近了學校與家庭的距離,推動了家校合作的順利實施。
例如,學校每個月都會舉辦一次家長開放日,家長走進學生學習的地方,和他們一起上課,拉近親子關系的同時,也將學校的教育理念在無形之中滲透到自己的潛意識中。在開放日,學校還會邀請一位家長參與“家長講座”活動,即讓有某項專長的家長為學生進行演講。比如,小明的母親是一位服裝設計師,學校可以邀請她為學生講解服裝設計的奧秘(服裝款式、設計元素、布料材質、顏色搭配等),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直到會議結束,學生們依然意猶未盡。另外,學校還可以定時舉行一些親子活動,安排學生與家長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如社會公益活動:社區義務勞動、敬老院送溫暖、孤兒院志愿小組、植樹;社會實踐類活動:賣報紙、社區義務勞動等;體驗生活類活動:烘焙、野炊、農家樂等,還有更多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都是為了拉近親子關系的同時,拉近家校之間的關系。學校還可以對家長進行培訓,教家長如何讀懂學生的心理,如何與學生進行溝通,如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