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標的深入貫徹落實,傳統作業模式越來越多地被詬病為“繁、難、舊、多”,導致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草草應付,基礎較差的學生更常出現嚴重的抄襲現象。鑒于此種情況,樹立新形勢下的作業觀已刻不容緩。本文作者作為一線初中化學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新課程模式下初中化學作業設計與落實策略進行初步探討,希望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示。
作業布置應有梯度性。
初中化學各部分知識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通俗地講就是其難易程度不同,具有教學和學習上的層次性。具體到某節課而言也是如此,有些是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有些需要在記憶的基礎上強化理解,有些則更強調運用能力和化學素養。因此,教師不但應在教學中漸次推進,在作業設計和落實方面也應注意此原則,作業布置要力求梯度性和層次性,即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以便學生能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地切實掌握好所學知識。試舉一例,在教授“氫氧化鈉性質”一節時,筆者曾給學生布置過這樣的作業:1.氫氧化鈉固體和溶液分別暴露在空氣中,各自會出現什么現象或變化?2.分別說明了氫氧化鈉的什么性質?3.向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將出現什么現象?4.你對此如何解釋?能否寫出相關化學反應方程式?
這樣的作業設計就比較富有梯度性,1和2側重鞏固基礎知識,3和4則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整體上符合學習內容的層次性,且四步銜接緊密,使學生步步深入,順理成章地掌握所學知識。這其中其實就滲透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理念,即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維特征出發,并以之為落腳點,而非傳統的以教師習慣為主導的機械式的練習和灌輸。
作業布置要向生活化靠攏。
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受關注。而化學作為一門與實際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的基礎科學學科,在踐行生活化教學理念方面可說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生活化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于生活中更好地學習,于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其所注重的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實驗室做過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后,筆者曾給學生布置過這樣一項作業:充分利用生活中現有資源和條件,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并動手實驗(一些信息可上網查或直接問教師),然后將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及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寫成報告,與同學們分享。這種作業方式不僅使學生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其樹立生活化的學習理念,增強對化學的學科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并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適當布置實驗探究性作業
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提高其科學探究能力和素養,這是新課標積極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實驗探究性作業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綜合化學素質和能力的提高。而實驗作為化學學習的重要部分之一,天然具有較大的探究空間,隨著新課標的提倡,探究性實驗也已成為許多教師重視的教學內容之一。因此,化學作業的設計和落實有必要滲透這一科學理念,確保作業的布置具有問題導向性、啟發性和挑戰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及化學綜合素質。試舉一例,為使學生從微觀角度切實掌握質量守恒定律,并提高實驗技能,筆者曾布置過這樣一個探究性實驗作業:讓學生依照“假設—演示—探究”的基本探究流程,利用教材中“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鐵釘與CuSO4溶液反應”“鹽酸與Na2CO3反應”“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四個基礎實驗,通過對各實驗前后總質量變化情況的稱量、記錄、分析,從而從微觀角度分析和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此作業在增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其綜合實驗素質,具得了較好的作業效果。
作業布置應適當體現多樣性原則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應該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要求,作業的布置也應符合多樣性原則。筆者認為,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在以書面作業形式為主的情況下,初中化學作業的布置也應盡量符合多樣化和個性化原則。以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作業可以是家庭小實驗,可以是闡述自己見解的小作文,也可以是對生活某個化學現象的調查報告。完成方式可以是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完成。總之作業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重要的是主題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創新。
結語
以上幾點僅為筆者立足于教學實踐所發表的個人淺見,事實上,新課程模式下初中化學作業設計與落實是一個同時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研究課題,這需要廣大教師隊伍在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積極思考、善于總結,并相互間多加交流。本文旨在拋磚引玉,望有識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