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教師不可能總是讓他們老老實實地坐著學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讓他們“自己來”,通過他們自己做、自己說,發展他們的創造力。
說,需要學生“自己來”
要引導學生提有意義的問題
學生只有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才會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并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教師還要給學生營造愉悅、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沒有壓力與思想負擔的前提下把自己心中的疑問,毫無保留地“說”出來。有時學生會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問題,有的甚至與教學內容無關,這時教師不要急于制止或否定,而要引導他們,回歸到教學主體上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與渠道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敢于提出問題。如學習四年級上冊八單元數學廣角——優化時,小明幫媽媽燒一壺水,來招待李阿姨。怎樣才能讓客人盡快地喝上茶呢?燒水:8分鐘,洗水壺:1分鐘,洗茶杯:2分鐘,接水:1分鐘,找茶葉:1分鐘,沏茶:1分鐘,怎樣安排比較合理并且節省時間呢?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得出了不一樣的答案,發現了問題。教師把學生發現的問題篩選出來,并進行研討,對提出的幾種方案進行比較,幫助學生找到最為合理的安排方法,從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的難點。
鼓勵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創新
小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進行思維碰撞,能進一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認知,對所學內容進行知識重組,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創新。討論前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思考并進行探究,對討論的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然后進行交流,也可以分組進行討論,由兩名或多名學生進行交流,在討論中闡述自己的思路、見解、認識。如在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例5:問一共有多少人?一個學生說:“前排有8人,后排有7人,用加法算:8+7=15(人)”;又一學生說:“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我也用加法算:9+6=15(人)”。這時,課堂上出現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8+7=15(人)這種做法對;有的學生認為9+6=15(人)這種做法對;有的學生認為這兩種做法都對。于是教師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然后讓他們分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闡述自己的0T26Ja5b1xYDADnBJmq52/3d8DWbNq6UT4T0Ar/Fmg0=觀點,在交流中也可以對別的同學的觀點進行思考與分析,進而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這樣,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發展了自己的思維,提高了創造力。
做,也要讓學生“自己來”
在“做”中創新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雙手動起來。過去只注重“講”的教育方式已經逐漸不適合學生的發展了,教師不能再只注重對學生傳授知識。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側重“教與學”的結合,讓學生參與教學實踐,讓他們親自找一找、畫一畫、做一做,一切讓學生“自己來”。
培養學生動手的習慣,需要創設動手的教學情境。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探究,在實踐操作中交流合作,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動手操作來解決問題,在探究中創新。同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從整體把握各部分知識間的關系,結合學生的生活,根據他們已有的技能為出發點,遵循教材的編寫依據、學生思維的發展,有計劃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習題,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演變,讓問題具有開放性,引導學生去分析、探究,從中受到啟發,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讓學生在實踐中發展思維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不能只做“傳聲筒”,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數學課堂教學來看,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技能與發展學生的思維是相輔相成、有緊密聯系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生成過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許多知識的獲取都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動口、動手的同時還要動腦思考,這就是在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進行思考,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發展思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發現并掌握一些規律,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因此,在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要運用一些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比如在學習了百分數的有關知識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回家進行玉米種子的發芽試驗,記錄試驗結果并計算出發芽率;還可以讓學生到商場看看不同衣服中各種成分的百分數;也可以收集提取生活中其他場合出現的百分數,并說出它們的意義等。
結語
總之,學校教育要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而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必須要在教學中貫徹始終。小學數學課堂讓學生“自己來”,正是為培養學生創造力奠定基礎,長期堅持肯定會有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