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圍繞學校文化理念進行規劃與實施;本文結合學校實際,探討了在自主文化引領下學校課程建設的思考和實踐。
學校的教育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以文教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課程成為落實學校文化理念、彰顯學校特色的載體。特色課程是“學校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礎,在學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標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學校課程資源而開發、設計和實施的,能集中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和課程優勢的主導性校本課程。”對于中小學而言,課程特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每一所學校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理應在課程建設上走出有別于其他學校的道路,形成“一校一品”的個性化發展和自主發展的格局。其次,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素質結構和素質發展水平。特色課程的開設能夠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素質結構,有助于學生素質發展水平的提升。最后,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賦予學校以課程開發的自主權,要求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通過教與學的方式方法的變革,尊重和體現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落實“以人為本”和“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因此,特色課程和課程特色建設有助于培養、鍛煉和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課程駕馭能力,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作為一所將“快樂”作為教育出發點的學校,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思考,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多年來,學校始終把學生體藝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致力于為孩子們尋求一種緩解學習壓力、保證身心健康、促進快樂成長、培養健全人格、為一生幸福奠基的和諧教育途徑。我們努力實現“注重學生參與校本課程決策,充分尊重學生的內在的發展需求,而不是置學生于被動接受課程的境地。”
以課程落實文化理念
秉承國學教育的辦學思路和教學特色,本著服務家長,走進學生的理念,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和學校特色設置了藝術類、體育類、科技類三種類型特色課程,還有武術、乒乓球、圍棋、足球、硬筆書法、軟筆書法、兒童卡通畫、古箏、舞蹈、葫蘆絲、佳片賞析、電子創意、手工制作等16門課程,為激發孩子的藝術潛能找準了起點,為調動更多孩子的參與熱情做好了鋪墊,為把“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理念切實踐行并打好基礎。
在特色課程的實施中,通過親身實踐、體驗,促進了學生“五個學會”:學會快樂、學會欣賞、學會感恩、學會合作、學會承擔。目前,活動的開展已取得初步的成果,拓展了家校、教師、學生、家長的溝通渠道,開闊了師生的視野,豐富了孩子們文體和科普活動的內容和深度,再加以先進的設備輔助學習,學生學習興趣更強,學習效率更高了。面對孩子們喜悅的笑臉,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校本教材有顯性與隱性之分,更多的校本課程的教材是隱性的,非具象性的、非物化的。”
武術特色日臻成熟
武術是傳統文化的瑰寶,習練武術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能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專心致志的優秀意志品質。結合學校發展傳統文化的辦學特色,班班、周周開設1~2節武術課,社區學校少年宮也根據不同孩子的年齡段設置了武術初級、武術提高、校武術隊的課程。武術禮儀、武術校本課程教材等全面的推進,使得武術教學不僅成了學校的特色品牌,更成了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亮點,成了展示師生精氣神的一扇窗口。正如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曾經指出的:“教育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
武術特色活動的開展使學生鍛煉了意志、培養了品質、豐富了生活、提升了技藝、增進了友誼、展示了才華、張揚了個性,用實際行動展示著學校武術文化的魅力。孩子們在欣賞、參與、體驗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生命成長的多姿多彩。
藝術特色不斷彰顯
在建設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學校特色藝術課程中,學校聘請專業教師,開設了古箏課程,使學生的藝術素養得到全面發展。近年來,“小樂器進課堂”成為發展學生情感、培養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在課程開設之初,學校首先在一、二年級試點葫蘆絲特色教學,每周開課2節,旨在通過葫蘆絲特色課程教學,使學生了解葫蘆絲的基礎知識,掌握吹奏葫蘆絲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并使他們自覺參與并養成終身吹奏葫蘆絲的良好習慣。之后,分別在三、四年級增設葫蘆絲特色課程,教學活動以教師講解、傳授、示范,學生參與練習、搭建活動展示平臺為手段,使學生內外兼修、身心愉悅,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能具有一項藝術特長和一定的自我展示能力。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一直堅信每一位孩子,堅持以教師嚴謹的態度和以身作則的精神影響學生,避免用絢麗的課件替代教師的行為。正如葉瀾教授曾經指出:“計算機讀不懂活生生的人,讀不懂豐富、行進、變化中的課堂整體與氛圍。” “即使有積極和可為教師代勞的方面,也遠遠不是教學所追求的促進人的發展之全部。”
綜上所述,學校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在學校文化引領下進行規劃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