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計算貫穿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好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找到數學計算的本質,不僅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培養計算能力有助于小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掌握運算的算法,尋求合理的方法與途徑解決運算問題。
激發興趣,尊重個性,構建和諧美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態度、情感去了解學生、關注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才能使學生由衷地喜歡教師、尊重教師,并促使學生喜歡數學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如在教“10的組成”時,讓學生拿出10根小棒,把它隨便分成兩堆,然后交流分成后的結論。這樣通過動手操作,能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使學生掌握“10的組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時,讓學生計算19+28,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學生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算法,有的使用算式計算,如:①19+20=39 39+8=47 ②20+10=30 9+8=17 30+17=47 ③20+28-1=47,還有的用豎式計算。這樣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創設情境,啟迪思維,營造情境美
課堂是師生、生生、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心靈與智慧的碰撞。創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生活化教學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如《100以內的加減法》例題中“小括號的認識”的教學,教材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出示10個五角星,讓學生剪掉2個后再剪掉3個,提問還剩幾個。學生可以用連減的思路解答,也可以用先加后減的思路,還可以讓學生在算式“10-2+3= ”中添加適當的符號,表示要先算加法。讓學生經歷添加小括號的過程,理解小括號的作用,從而掌握了帶小括號算式的運算順序和方法。
環環緊扣,由淺入深,挖掘層次美
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將教學內容進行巧妙構思,要按照“起點低一點,坡度小一點,分析深一點,難度小一點,層次清楚點”規則準確定位,做到環環相扣,自然流暢。如在計算23+36時,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計算出得數。有的同學速度很快,馬上就計算出了結果,高高地舉起了小手。這時,并不急于讓他表述,而是讓速度較慢的同學也探究出計算方法以后,才讓同學們交流各自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樣才能尊重學生想法,體現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講究策略,多元評價,體驗過程美
為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講究訓練形式,寓教于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可以用卡片、小黑板進行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作業盒子,“趣題征解”“巧算比賽”游戲等方式訓練。如湊整法25×404=25×(400+4)=25×400+25×4=10000+100=10100,轉化法125×32×25可以變成125×8×25×4,改變運算順序,變形不變值。好學生是夸出來的,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的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在“筆算加法”練習課中,我進行了“看誰最細心”的比賽,大張旗鼓地表揚細心做題的同學,評他們為“細心標兵”,獎勵他們一些小禮物。
合作學習,銳意創新,啟迪思維美
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讓學生的行為、認識、情感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能使合作學習具有實效性。往往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讓每個學生將初步想法在小組中交流、研討,最后全班匯報、分享成果,讓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感受到合作交流探究的樂趣,感到輕松自由,愿意成為學習的主體。如在教學《乘法的簡便運算》時,有這樣一道題:25×24,學生獨學后,小組交流匯報時我發現學生的解題方法非常多,如:①25×24=5×24×5=120×5=600 ②25×24=25×4×6=100×6=600 ③25×24=25×8×3=200×3=600 ④豎式計算所得600。面對如此不同的方法,我耐心地聽著學生對上述方法的想法,學生經過觀察和對比,得出先算出整十數或整百數比較簡單。因此,只有更新觀念、改革方法、創新思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才會落到實處。
掩卷遐思,留有余地,體現回味美
縱觀目前的運算教學,我們要冷靜思考對學生后續學習能力的培養目標,通過不斷反思,不斷改善教學方法,來挖掘、創設、提供一些常見的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獲取信息,培養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3.2×101=3.2×(100+1)也是同樣的道理,101個3.2相加也就是100個3.2再加上1個3.2,如果算理不清楚,形成錯誤就會在所難免,教學時如果留有余地,讓學生在課后掩卷遐思,定能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