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優秀的學習品質,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重要培養能力之一,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傳統“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不能適應“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和提升,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知識、體會成功,為學生未來可持續性學習奠定基礎、提供空間。本文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自主學習興趣、課堂互動,形成自主學習氛圍和教學環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三個方面談談初中數學課堂上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辦法。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發,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把數學生活化,讓學生能看到他們所學的是生活的數學,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這樣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做愛心使者”的活動。上課伊始,我就向學生提出了問題:“你的村子來了陌生人,他要到你熟知的某一家,你會怎么幫助他?如果老師的家里來了親戚,需要你的幫助才能找到老師的家,你能幫助他嗎?你能試著把你的描述用圖形的形式表現出來嗎?試試看,相信你能行!如果是去劉老師的家呢?”這些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就爭先恐后地要當“愛心大使”。由于我的家就住在學校的家屬院里,對所有的學生來說都非常熟悉,學生不難描述。面對排列整齊的民居,要想準確描述出某一家的具體位置,需要說明以下標志性的位置:以哪兩條互相垂直的橫、縱道路為基礎,再指明從南往北或從北往南第幾排,從東往西或從西往東第幾家。
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抽象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因此,來源于生活的問題更能化解難點,讓學生容易入手從而去主動學習。
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創設問題情境
我在上《垂徑定理》這節課時,先讓學生用紙片做一個圓,然后在圓中任意做一條不是直徑的弦,讓學生猜測:假如做一條垂直于這條弦的直徑,會有什么結果呢?學生往往會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初步激起了所有學生的興趣。接著我讓學生把直徑畫到圓上并將圓沿直徑折疊,分組討論他們觀察到的內容,他們很快就熱烈地辯論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思維。
從學生的求知愿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
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時,我寫出一個一元二次方程,看誰更快地求出兩根之和、兩根之積。學生們輸給了我,他們感到不服氣,說題目是我出的。于是換由學生出題,一喊開始,我又馬上說出答案了。試了幾個題目后,有的學生在思考中發現了一些規律,但又被我用新寫出的方程否定了,他們都想知道我是如何快速得出答案的。這樣一來,學生求知的欲望被激發,思維處于積極狀態。最后通過觀察、猜測、歸納、驗證來不斷獲得自主學習的快樂。
從學生能直觀體會的問題出發,創設問題情境
學習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時候,我事先準備了三個圓環,兩個一樣大,讓學生準備一元和五角的硬幣。在學習兩圓相交、外切、內切時更直觀,學生一操作就能理解兩個等圓的位置關系。
注重課堂互動,形成主動學習的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習數學知識,并不斷領悟到數學的本質。
師生互動,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是幫助他們學習的梯子。問題的設置、習題的布置都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例如:對于一些概念不多的教學內容,我通常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在新課前一天發下我自己設計的“導學案”,首先展示了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讓學生首先知道要學什么,學習時要注意什么。內容基本是課本上的知識點,習題也以課本為主,有時適當做一點調整,比如改動例題中的數據。讓學生通過自學教學內容、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嘗試完成習題。學生有自學能力和自己的主見,他們集體的思維還常勝過我,而我要做的只是去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并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點撥。
生生互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的知識還可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討論的協作方式中獲得與應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討論過程中,得到知識的糾正、鞏固和方法的優選和提升。
比如:在學習因式分解之平方差公式時,可以把學生分組,讓他們每個人出題,讓別的同學來分解。第一,他們出題時都要想難倒對方,因此,題目的類型就比較全面,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就更透徹。第二,可以讓一些平時不敢在教師面前表現的學生有大膽參與的機會,是師生互動很好的補充。可以比比誰的問題多、哪組的問題多、最有爭議的問題是什么等等,形成討論氛圍。持之以恒,使學生真正會自學,遇事有自己的觀點和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注重教學環節,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目標
出示一個數學題目后,先要引導學生分析:看到題目后獲得的相關知識有哪些?從中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準備要解決什么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多方位、多角度考慮這個問題,各抒己見,既是積極參與、獨立思考的過程,也增強了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意識。學生通過主動思考,提出了很多的解決方法,不但激發了興趣,還能使學生主動去思考,從而靈活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提高了能力。
引導學生自選探究方法
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方法的設計與選擇中,是引導學生從自主學習到真正會學習的有效途徑,并決定了學習的效果。在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應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這幾道題有什么異同”“解這些道題的關鍵是什么”“思考時要注意什么”“可以用哪些解法”“怎么解更好”等,訓練學生經常自我設問,形成思路掌握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內容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未知問題在所難免,所以要培養學生提問和質疑、歸納和總結的能力。在提問和敢于質疑方面,主要體現在:敢說、會說、說會。在這方面要求教師創建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敢說,進一步會說、說會。說會是說的最高境界,達到了教學的最終目的,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比如有這樣一個問題:“從數學的角度來回答為什么往往在矩形的門板后斜著釘一塊木板?”學生都回答:“是為了使門板更牢固?!蔽覍Υ嗽u價首先給予了肯定:“這個答案沒錯,只是沒有用數學語言來解釋?!贝蠹医涍^思考后就得到最佳答案:“因為四邊形是不穩定圖形,而釘了木板后就得到了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引導學生自主選擇作業
我通常設置兩個層次的作業:基礎性作業(必做題)、發展性或研究性作業(選做題)。基礎性作業是針對基礎較差的少數學生開設的,旨在夯實基礎,但是對于學困生,我只要求他們能弄懂例題,并仿照例題解答相關的題目,數量由自己決定,不少于兩道題即可。發展性或研究性的作業是針對大多數學生設置的,意在鞏固、創新、拓展。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轉變觀念,從以往的施教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并真正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從而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