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促寫”,激發小學生英語寫作動機
加強課堂研究,積累閱讀資料
全面推廣英語閱讀在各年段的運用,各教師積極設計符合年段特點的教學設計,變英語寫作實驗研究課為教學常態課,廣泛收集一手資料。
建立各年段的英語書目資料庫,建立分級閱讀的實施及考核辦法,比較詳細地設立各年段的閱讀書目,制定適合本校學情的“閱讀提升計劃”,逐漸從“有聲讀物——繪本——故事書籍——文字類書籍及網絡閱讀”過渡,并利用各班級“閱讀交流群”,有指導性、限制性地讓學生進行課內外的英語閱讀。
提倡原文閱讀,拓寬學生文化視野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大部分學生寫作能力較低。主要原因在于對其他文化的不了解,學生無法用其他語言思維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海量的原文閱讀能使學生了解更多非本國文化,增加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感知,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所處的信息化時代,客觀上打破了閱讀內容和形式的單一化、唯一性。在充分尊重學生閱讀愛好和興趣的基礎上,在有限的時間里,利用相對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符合自己年齡和閱讀能力的課內外英文紙質書籍、繪本、電子有聲讀物以及利用網絡學習應用工具等進行英語閱讀。
閱讀內容的分級化,閱讀形式的多樣化
“寫作,絕不是一項可以孤立地學習的語言技能。”(Wilga M. Rivers,1972:244)充分的英語信息輸入(聽和讀)是培養英語語感和實現英語信息輸出(說和寫)的前提。而英語口語信息輸入(input)又是英語書面語信息輸出的基礎,與此同時,英語書面語信息輸出不僅能夠促進英語口語信息輸出的規范、適宜和得體,而且在客觀上會使學生對更廣泛的英語信息輸入產生內在需求,并使他們自己的英語表達更加符合地道的英語表達習慣,大大減少和避免了“洋涇浜”式的英語表達的出現。
“以演促寫”,搭建交流平臺,提高小學生習作水平
小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還需要一個交流的平臺,而這一點常常被教師忽視。交流的意義在于可以讓學生之間分享英語課外閱讀的樂趣和信息,在于通過交流讓學生相互交換英語閱讀語料從而實現閱讀資源共享,還在于讓堅持英語課外閱讀的學生能夠有一個展示自我閱讀水平的平臺,同時讓那些尚未養成這一良好習慣的學生受到鞭策。
在學校日常教學中,學校以“我閱讀、我參與、我健康”為核心理念,學生通過集會時間進行“我要演”和“每周故事會”活動,在活動中扮演角色、講解英語小故事等等,為學生搭建出一個表達自我、抒發真情的平臺。同時讓學生堅持“讀后寫”,學生可以自由地記錄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情思,滿足心靈的需要,從而提高習作水平及英語素養。同時學校的“綜合能力測試”也能為教師們積累素材,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可以更加清楚應該向學生推薦什么樣的英語閱讀材料,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課外英語閱讀。
定期交流,形成課題,使英語寫作教學常態化
定期的英文寫作交流展示,促進學生寫作能力提高
以年級為單位,進行定期的英語小作文比賽。低年級寫句子,中高年級寫短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頒發榮譽證書。教師每學期至少進行一次英語寫作展示課,進行一次學生習作展示,收集成冊,并及時研討,總結經驗教訓,積累實踐素材。在制定閱讀提升計劃的基礎上,按照教學年段分工合作,初步擬定各年段將要達成的寫作目標,進行分級化寫作訓練。在“閱讀提升計劃”的基礎上,讓各年段、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英語寫作從“詞句——段落——語篇”的逐步過渡。在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時,更好地指導學生把在英語閱讀中學到的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技能內化為自己的表達能力,并且通過強化英語的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
精煉提升課題研究,使寫作教學常態化
在“我閱讀、我參與、我健康”的理念之中,借助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借助學校創立的以學生為主的各種交流活動平臺,拓寬英語教學與英語寫作的渠道,將“英語閱讀”“英文寫作”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同時促進教師在研究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通過本閱讀寫作教學研究,我們將以課程意識規范特色教學,以文化意識提升特色教學,形成個性化的學校文化、內涵。做到立足于“讀”,著眼于“寫”,立足“課內”,注目“課外”,依托智慧型課外閱讀,點燃學生的智慧,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