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是化學課程的基礎,同時化學實驗教學也是學生形成化學情感、構建化學知識體系的有力手段,是提升化學教學水平的主要內容。而實驗教學更是對學生核心素養加以培養的重中之重。高中化學教學階段,需要把核心素養滲透在每一節實驗教學課中。本文以此為基礎,著重針對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有效教學進行分析與研究。
教學改革的深化工作,是當代高中教育發展的根本。而化學是高中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課堂教學發展,需要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重點,從而進一步促進高中生健康茁壯地成長。實驗是高中化學的重中之重,實驗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與探究性,這是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的重要途徑。借助實驗教學,引導學生應用探究式學習模式,能夠為學生科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本文從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途徑加以闡述。
深度挖掘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現如今,在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照搬照抄課本中的實驗內容已經是學生的一種習慣,在實驗教學中學生明顯缺乏自主思考,甚至有些教師在沒有現代教學技術輔助的情況下,就無法開展正常的教學工作,他們更傾向于借助多媒體等技術對實驗過程加以演示,而不是引導學生親自操作。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讓學生扎實地掌握實驗教學內容,而且演示課件中的實驗過程從頭到尾都非常順利,缺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能讓學生動手操作并合力將問題解決的環節,這對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帶來了消極的影響。而探究式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從課本出發,將課本中活動探究部分開展完整,提倡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采取規范化的探究流程進行。
例如,在講解三價鐵和二價鐵相互轉化的過程中,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參照課本完成相應的探究活動,所采用的實驗試劑包括新制氯水、濃硝酸與稀硝酸、銅片、鋅粒、三氯化鐵溶液、硫酸鐵溶液、鐵粉與稀硫酸等。教師可以安排一半的學生對Fe2+氧化性進行探究,而另一半學生可以對Fe3+氧化性進行探究。
指導學生合理改造教材中復雜或危險的實驗
教材中有些實驗存在一些復雜與危險性,也有部分設計缺乏合理性。為此,教師就需要指導學生根據教材在確保安全、環保與簡約的基礎上,借助相關資料的查詢、實驗設備與試劑的調整、試劑用量的改變還有豐富的聯想,針對實驗采取相應的改造措施,以提高實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實現讓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其中的目的。
想要更好地對實驗課程加以改造,教師與學生必須仔細研讀課本和有關材料,在此過程中他們的知識也會變得更加扎實,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會被調動起來,從而更自發地參與到實驗探究過程中,而且思維在得到發散的同時,實踐創新能力與操作能力也會得到穩步提高。
例如,在稀硝酸與銅反應實驗中,可考慮將試管替換為注射器械,如此注射器中會出現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在氧氣吸入的同一時刻師生也能夠看到生成NO2時的具體情況。硝酸銅和NO2的生成均可借助注射器注射進氫氧化鈉水溶劑中,避免對環境構成破壞。
合理借助多媒體等技術,促進實驗教學的展開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明確指出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以信息技術和教育緊密結合作為前提,以達到教育模式優化的目的。
近幾年,伴隨著多媒體科技發展的加速化,從某些方面來說結合多媒體教學模式是對傳統、常規教學模式一種很好的改革嘗試。新時期背景下,把教學模式和多媒體緊密聯合在一起,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沖擊必然也不小,此舉也是豐富教學內容的一種理想途徑,可以讓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化,也能夠進一步對教學形成規范作用。
比如,可以結合網絡資源對反應復雜與作用時間長或是易爆易燃的實驗內容進行播放,將更具體、直觀的實驗效果呈現在學生們的眼前,使他們對實驗內容一目了然,從而進一步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但需要注意對多媒體相關技術的結合應用,只可將其作為實驗教學輔助手段,不可以把全部實驗演示都通過多媒體完成,要知道先進技術是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工作和學習的一種工具。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對學生開展教育工作,這是確保學生得到全方位發展的基礎。在高中時期,學生處在個性發展的特殊階段,對其核心素養的培養更應圍繞發散學生思維的角度出發。憑借采取探究式教學的學習模式,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提問式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聯想能力;密切結合教學目標,讓學生參與到實驗自主設計中,最終達到培養化學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