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而高中歷史中含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資源。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可以通過挖掘歷史教材、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開展實踐活動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從而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了以下研究。
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促進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重視歷史基礎知識教學,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因此,教師應該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通過對歷史教材的講解,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
如,在進行“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情境導入教學法,利用文字、圖片和圖表等資料進行課堂教學。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禮記》中關于“大同”和“小康”的文段并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同時代’和‘小康時代’的區別在哪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紛紛回答:“大同時代是天下為公,小康時代是天下為家。”“大同是以道德為基礎自覺形成的原始社會,小康則是以利益分配和禮儀為基礎強制形成的社會。”最后教師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加深其對祖國文化的熱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西周分封形勢圖》和《大宗小宗示意圖》,從而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到西周政治文化特點中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作用是什么?兩者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對比就會了解到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明白宗族制度對于文明建設的正面影響,這有利于激發他們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做出貢獻的先人的崇敬之情,從而實現歷史人文素質教學的目標。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而自主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他們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而促進其自身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如,教師在進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學時,針對黃海海戰的內容,在上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和圖片,使他們對黃海海戰的內容有基本的了解。上課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黃海海戰的作戰雙方是誰?這場戰役發生在什么時候?”學生紛紛回答:“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海軍的一次決戰,發生在1894年。”緊接著教師可以提問:“黃海海戰爆發的經過和結果是什么樣的?”從而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中。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甲午風云》的片段,讓學生充分體驗中國軍民的大無畏精神,并讓他們銘記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等為維護中國主權而英勇斗爭的英雄人物。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析當時中日雙方的實力對比,并思考北洋艦隊全軍覆滅的原因。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最終得出清政府的腐敗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深化了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探究,促進他們理解維護國家主權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
通過實踐活動教學,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歷史教學應該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距離,促進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追求和實現人生價值。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教學的方式,將人文素質教育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歷史人文素質的培養。
如,教師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教學時,可以在班級舉辦“圖說歷史”的主題活動,給學生布置一些有趣的歷史調查專題,如搜集本地區歷史文物資料、建筑資料和革命時期本地區著名人物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創新,挖掘一些自身感興趣的、有歷史價值的舊照片,從而提高他們參與課堂實踐教學的積極性。針對搜集的資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照片的形式將本地區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關的物品拍攝下來,制成圖片展覽。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解圖片上的內容,從而加深他們對家鄉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認識,有利于增強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形成熱愛祖國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建國大業》《走進西柏坡》《長征》等愛國教育影片,通過實際體驗增強他們對革命精神的認知,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從而促進其形成不畏艱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之后,教師還可以在班級舉辦“歷史上的今天”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歷史課的前幾分鐘講述當天歷史上發生的事件,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加其自身的歷史知識積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可以通過挖掘歷史教材、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和開展實踐活動教學的方式,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較高的人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