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教學要求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而初中美術教學作為豐富學生情操和審美情趣的重點課程,更要求美術教師對美術課堂教學提高責任感和緊迫感,不斷豐富美術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從而培養學生在美術課堂學習中具備創造性和實踐性思維的能力。在近年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中發現,由于大多數美術教師教學思想和方法的陳舊,導致目前多數初中美術課堂的教學氛圍沉悶,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本文從提升初中美術欣賞課生動性教學的角度出發,給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美術欣賞課教學現狀
從目前我國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分析來看,一方面,由于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學生從小學到初中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承受了太大的學習的壓力,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投入并不高,進而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普遍較低。
另一方面,由于美術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受限,導致教學方法相對陳舊,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方法難以及時被美術教師汲取和應用,即便是開展了美術欣賞的課程,在教學實踐中也主要只是針對美術技能進行教學,鑒賞能力的培養相對薄弱。
提升美術欣賞課生動性教學的建議
強化學生主體地位
初中美術教學強調生動有趣,這就要需要教師及時轉化自身的教學觀念,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創造價值有效的情境教學。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加強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扮演教學活動的主角,以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情境,然后結合個人表達、小組賞析、作品創作等多樣化的形式,來綜合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強化課前準備
首先,美術教師要十分重視每一堂課對學生的價值意義,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一方面,美術教師要做好課堂資料的準備和閱讀工作,為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素材基礎。另一方面,做好課前的內容規劃,明確課堂教學的重點,確定教學目的和任務后再進行課堂教學的實施,這樣才能提高教學內容的準確性。
其次,美術教師在課堂前還要準備好充足的教學工具。在課堂實踐中,引導學生學習完相關的理論知識后,可以運用教學工具進行實踐創造,使學生在創造中感受自己的美術作品,從而提高鑒賞能力。同時,在完成實踐體驗后,讓學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創作,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生動性。
強化教學手段創新
首先,美術教師在美術課堂的教學中可以嘗試音樂與美術的結合,通過這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意境氛圍,在美術畫作中體現出音樂的律動,由此帶動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畫作中的美感。例如,美術教師在進行中國畫的作品欣賞時,在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國古代著名的中國畫時,可以同時播放應景的輕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自然山水的靜謐、和諧、幽靜,從而體會到美術課堂的生動性和活潑性。其次,美術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將“看”與“想”相結合。對美術作品的欣賞不僅僅可以通過眼睛,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看”與“想”相結合,這樣才能領會到美術作品中更深層次的含義和價值。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或多或少地表達一些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感受,來進一步深化美術作品中的美感,獲得自己內心的感受和認知。例如,美術教師在組織學生對人物畫進行欣賞時,就需要引導學生除了觀賞作品的五官表情和畫面感之外,還要能夠在欣賞中開拓無限的遐想空間,讓人物畫的情感空間更加豐富,內涵更加厚實。
另外,美術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進行“談”與“寫”的結合。在進行美術作品的欣賞中,引導學生以分組的形式對美術作品展開討論,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同時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寫下來,尤其是對美術作品的內容、技巧、美感和思想表達等進行記錄,這樣學生對作品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刻。
強化課后的實踐深化
美術欣賞課堂的生動性教學還要注重對課后的實踐深化。美術作品的欣賞是培養審美情操的課程,其教學效果和價值在于持續性、延續性和深化性。因此,美術教學在完成課堂教學后,還要精心設計課后的內容,使美術課堂的教學得到持續性效果。例如,美術教師在進行課后作業的布置時,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寫一份自己感興趣的美術作品鑒賞感受,或者自己創作一幅表達自己想法和理解的畫作等;也可以在課后組織學生開展戶外體驗,將課堂上學習到的欣賞感受能力運用到戶外對大自然的實踐中,從而提高其熱愛自然的情趣,使其增強對生活的積極和向往。
結語
美術課堂的教學,需要美術教師智慧的付出,在教學中發揮“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就需要一桶水”的能力。因此,美術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學識功底,還要有細心、耐心的教學態度。從而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提升課堂的生動性,從課前、課中到課后,進行全過程的教學實踐,達到全過程的生動體驗,進而提高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