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基礎教育對于英語口語教學的重視度逐漸提升,然而重知識輕能力、重書面輕口語的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實踐教學中的口語教學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特別是農村,語言環境差甚至嚴重匱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不到發展和提升。如何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擺脫傳統“啞巴英語”的教學模式,成為當前初中英語教學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我從事初中英語教學多年,在提升初中生口語交際能力上進行了諸多的嘗試和探索,本文對其中成效顯著的幾種途徑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以期能為其他的同仁提供參考和見解。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對英語口語教學的要求:“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創新模式,在設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積極地為學生構建英語交際的情境和機會,加強學生學習、運用英語的能力,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開展口語訓練,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素養。
消除學生內在恐慌,讓學生敢于開口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的語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際間的交流增多,英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對于我國的學生來說,英語的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理念的禁錮下,學生學習的英語可以運用在做題和考試中,但是只要讓學生“說”,他們就感到心虛,內心恐慌,不敢開口。讓學生不管對錯,先敢于開口說,是消除“啞巴英語”的第一步。于是我在打消學生內在恐懼心理的問題上,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尊重學生
“以生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我會放低姿態,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難題,和學生打成一片,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成為學生的益友;另一方面,我會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教學活動,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個性和不同需要,投其所好,因材施教,引導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
信任學生
“Everything comes to him who waits.”我始終堅信,每一位學生通過努力都會達到自己的目標,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所以,我在教學中不會以一次得失或者一時的不盡人意就給學生“判定”,而是充分信任、鼓勵他們,并提出可實現的期待,幫助學生在失意中找到方向,增強主體意識和成功需求,想開口并敢于開口說。
因材施教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同一節英語課上,不同學生的參與度不同,能夠達成的目標也不一樣,所以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尤其是農村學生,教師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設置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引導全體學生參與課堂學習。
創設良好會話環境,培養學生英語語感
語言交際能力并非只是學好語言,還是一種在某一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更好地應用語言的能力,如果語言離開了情境,就會成為無緣之本、無本之木。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說過:“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與條件使之得以實現。”對于英語教學來說,因為學生缺乏特定的口語交際場景,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會話的環境,為學生進行口語交流奠定先決條件。我在會話語境的創設上會著重挑選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英語場景,如give someone a ring(很多農村的孩子經常會和在外務工的家長通電話)、shop shopping(孩子經常需要自己置辦生活用品)等,同時添加趣味性元素,投其所好,在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表演欲,產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和說英語的欲望。
巧用對話的中間語,有效緩解對話停頓
學生初步習得英語口語之后,因為基礎不扎實或說話過程中的緊張情緒等等,都會發生停頓、卡殼的現象,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么、怎樣說,這會讓學生愈發緊張,無所適從,導致對話失敗,影響學生對口語學習的信心,甚至會導致學生在今后學習中產生畏懼心理,影響口語能力的提升。所以,我在日常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會話技巧,幫助學生提升口語交際能力,如運用相應的短語來拖延時間,打破尷尬:“Well,now let me see。”此外,這只是一種應急手段,不鼓勵學生過多且不恰當地使用。
熟悉語言發生環境,提升英語對話質量
語言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存在的,其意義也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這一點和我們的漢語一樣,同一個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中就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強調語言環境的作用,讓學生對日常的一些環境有所了解,如考慮雙方的社會地位、會話場所、雙方關系等,確定談話的內容和語體的正式度。學生要著重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避免出現漢語“直譯”英語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