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作為一個承載著厚重鄉土文化的文明故都,古往今來,出現了眾多文人名士,從齊桓公到孫武,從左思到房玄齡,他們都在各自領域擁有卓越的成就,因此淄博擁有得天獨厚的德育優勢,在學術、藝術、影視等方面能夠為人們的行為和思想提供良好的指導和幫助。利用鄉土文化來開展德育教學,要結合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城市精神、凝聚人心等,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出鄉土文化的德育價值。
鄉土文化的來源
齊國文化
齊文化是齊人創造的,是在特定歷史時空的物質文化、規范文化、精神文化的結合,共分為東夷文化、齊國文化、齊魯文化融合、魯文化四個歷史時期,并且在淄博鄉土文化發展與形成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齊國文化是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激發和促進了百家學術爭鳴的局面。
故事傳說
神話故事作為民間文學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古代人民與自然力的抗爭以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體現。這是淄博人民精神的寄托,也是美好愿望景象照入現實的途徑。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神話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這是我國古代最有成就的古代文言文短篇小說集。
很多神話故事,比如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牛郎織女的傳說等,都傳遞著淳樸的鄉土氣息,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齊魯大地上的孝文化是獨樹一幟的,它記錄了不同時空下傳統文化的脈絡,也是本土民間文化價值的趨向,這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名人名士
從古至今,淄博名人軼事舉不勝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并且帶動了城市歷史發展脈絡。尤其是明清時期,在山東被譽為“齊魯第一進士家族”的最顯赫的科學文化世家——新城王氏,從普通農民到官宦世家,一直以自廉、愛國、為民為精神內涵與價值取向,這些優良的品德和精神文化是當代德育教學的重要素材,能夠為當代年輕人的言行提供規范和指導。
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淄博鄉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馬鞍山保衛戰、夏莊突圍戰、高苑反掃蕩等戰役涌現出“不惜頭顱四門懸”的孫錫九、傳遞情報堅貞不屈的馮棉英等英雄,他們忠烈感人的事跡是淄博軍民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民族氣節的真實體現。
立足鄉土文化,發揮歷史德育功能的策略分析
挖掘齊文化,體驗農耕之道
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課本中有關齊文化的資料,通過情景式、體驗式等教學方式來弘揚鄉土文化。通過設計有創意、有內涵的歷史文化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體會淄博歷史的積淀與文化內涵,進而塑造學生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意識,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農耕精神。例如,教師可組織以“追憶農耕文化,感知農業科技”為主題的體驗式農耕實踐活動,通過民族民情體驗教育課程,回顧淄博的農耕文化,進一步了解當地厚重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核,充分挖掘和提煉齊文化中的德育價值,以此來進行課程優化與整合設計;結合歷史教材中有關齊文化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農事競賽、農作物采摘等活動,以勞樹德、以勞育美,在勞動中感悟、學習歷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引入民間傳說,體驗傳奇文化
淄博民間中有很多有關書院、教育的故事和傳說。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這些民間故事和傳說,在豐富課本內容的同時,還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進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當地鄉土文化、民俗民情、地域特色的體驗,使學生對家鄉文化更加熱愛、更加了解。例如,淄博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之一——鄭公書院,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與德育價值無法用文字來估量。鄭公書院據傳是漢朝名儒鄭康成當年教授弟子和著書的地方,有關鄭公書院的民間傳說以及人物故事也不計其數,當然也涉及很多歷史知識內容與德育素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民間傳統,促進歷史教學與德育教學的整合。
發揚紅色文化,傳承先烈遺志
把淄博豐厚的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基因注入血脈,代代相傳,這是當代歷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因此,要繼承淄博革命先烈的精神遺產,將其作為開展德育的基點,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堅定信念,求實開拓,奮發圖強。
結語
歷史德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提高和深化學生的民族精神以及對家鄉的文化認同感,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基礎和前提。本文從兩個方面的歷史教學入手,借助鄉土文化展開了德育相關內容的分析,希望能夠對歷史教學中德育教學的開展有所促進,同時也能夠為淄博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