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課改以來,師生角色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任務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已經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語文課程的教學任務也不再只是單向傳授語文知識,而是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為中心。在這個背景之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也需從“唯分數論”中走出來,重新思考教學評價的內容與標準。其中,口語交際能力是讓小學生形成語文應用能力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師需要認真思考與制定能夠提升小學生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的教學評價標準,使小學生時刻了解自己的口語交際問題與發展空間。本文將從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教學條件的完備程度、教學過程的表現情況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制定能夠提升小學生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的評價標準。
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
教學目標是指語文教師根據小學生已經形成的語文口語交際水平以及通過語文學習可能獲得的發展而制定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也就成為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能力教學評價的基本標準。從本質上說,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代表著具體的教學效果,是教師判斷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否得以提升的主要依據。因此,在制定教學評價標準時,教師應首先思考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
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一課中,小學生便需學習以自己的家鄉景物為主來展開口語交際,清楚、準確地講述景物的特征,并且要據此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我先以自己熟悉的家鄉景物作為演示對象,向學生講述了描述景物的口語要求,比如所選景物與其他景物最大的不同之處、自己對家鄉景物的看法等等,描述家鄉美景,抒發自己對家鄉景物的熱愛之情。在本課,大多數小學生都能夠清楚地講述自己家鄉景色的特征,甚至還有一部分小學生真切地表達了自己對家鄉景物的喜愛之情,這表示本班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獲得了進步與提升。但是,有一小部分學生只能簡單地描述家鄉景物且不夠流利,說明這部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依然需要加強訓練,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需要教師予以重點指導。
教學條件的完備程度
教學條件是指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優化課堂結構與教學效果而準備的各種條件,比如信息技術條件、教具條件、場地條件等等。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口語交際能力需要通過具體的口語交際語境與教具來輔助,而教學條件的完備程度將直接影響小學生對口語交際學習任務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程度,影響著小學語文口語交際的教學質量。因此,在制定評價標準時,教師也應將教學條件的完備程度納入其中。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一課中,小學生需學會用口語表達與戰爭相關的畫面和圖畫內容。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為小學生準備了充足的戰爭照片,并且配有背景音樂,以便讓小學生快速進入口語交際情境。在情境的引導下,小學生流露出了憐憫、同情甚至是痛恨戰爭的神情,一部分口語表達能力較好的小學生主動說出了他們對戰爭的想法。在同學的帶領下,其余小學生也開始主動交流他們通過戰爭照片看到的信息,如戰火紛爭導致民不聊生、戰爭讓人們失去了家園與幸福等等。以多媒體技術來創設口語交際情境,可以喚起小學生的口語表達欲望,優化口語交際教學效果,因此,完備的教學條件也是優化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的一個基本條件。
教學過程的表現情況
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中,需要時刻反思與監督教師、學生的表現情況,觀察教師是否充分發揮了小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教師是否主動、積極地引導小學生展開了口語交際學習,是否創設了有效的問題情境來引發小學生的積極思考與主動表達等等。根據小學生在語文口語交際活動中的表現情況,教師可以判斷自己所設計的口語交際學習活動對小學生的吸引力。
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一課中,小學生需要將自己在課外閱讀中讀到的名人故事分享給其他同學。為了激發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我先向學生們介紹了我的偶像的真實故事,以聲情并茂的語言來讓小學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小學生便可選擇自己崇拜的某位名人,如李白、冰心、牛頓等,再選擇他們真實的名人故事,接著以“故事分享會”的方式來展開“三分鐘演講會”。在本輪口語交際活動中,所有的小學生都獲得了展示個人口語交際能力的機會,并且通過演講鍛煉了自己的勇氣,享受了學習的成功,這也讓小學生對語文口語交際學習產生了更加濃烈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語文口語交際能力是語文能力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現有水平與問題來展開針對性的口語指導,通過提升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來達到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