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對公共參與素養提出了學業質量水平要求,聚培養目標、認知水平、社會擔當為一體。為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新時代公民,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引領學生主動關注社會,教導學生理性有序參與,重視學業質量激勵評價。
【關鍵詞】高中新課標;公共參與;素養;培養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確定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通過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些學科核心素養是思想政治學科課程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的具體化、細化,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和導向作用。從古至今,國家都力求“善治”,而“善治”取決于公民的意識、公民的參與程度以及公民的影響力。即將進入成人世界的高中生,是社會和諧發展中的重要角色,在未來社會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就“公共參與素養”而言,它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社會治理,承擔社會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是新時代公民教育的應有之義。高中學生已經初步具有公共參與的意識和知識,也具備一定的公共參與興趣和熱情,但公共參與素養并非自發自生。在新課程實施背景下,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需要夯實一定的知識基礎,培育一定的情感素養,更需要一定的科學引領和理性培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善治”成為時代的追求,“善治”之下,公民在公共事務中不可或缺而且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從本質上說,“善治”離不開一定的階級性,“善治”的實質就是統治階級的“德治”,當今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公民對公共事務依法有序和有責任擔當的參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新課程理念下培養現代公民,將高中思想政治課定性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提高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
當下,學校開展的打造綠色校園、文明校園、書香校園、創新校園、活力校園、平安校園、和諧校園等提升美麗學校內涵的系列創建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公共參與素養培養提供了有益平臺。由于精心引導和組織,系列活動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公共參與熱情,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著重要作用。應該說,高中生已經初步具有公共參與的意識,也具備一定的公共參與知識。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學生公共參與過程中,一些問題也初見端倪。由于學業負擔、家庭因素和社會不良因素影響,許多學生對公益事業和公共事務顯得漠不關心,自私自利,缺乏責任。這種參與意識淡薄、參與熱情不高及參與能力不足,使得學生在校園內外判若兩人。更有甚者,由于網絡的虛擬化、隱匿性等特征以及自身素質的局限,不少學生對即時性、傳播化、娛樂性、碎片化的網絡新聞顯得格外感興趣,突出表現在盲目跟風、隨從大流、言語過激、刻意宣泄、妄加評論等。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公共參與素養,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其對學校思想政治課提出了挑戰。
新時代思想政治課公共參與素養培養要堅守立德樹人導向,正確把握思想性和政治性方向,關注學生公共參與思維和行動的個體性和開放性,努力實現公共參與的思想性和發展性并舉,實踐性與時代性結合,個體性和社會性統一,綜合性與整體性推進。應時常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活生生的現實事例中,使學生個體乃至整體能夠在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活中、異彩紛呈的社會現象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與時俱進地承擔社會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基本的公共精神。
新的歷史時代,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科技技術突飛猛進。《新課標》以“議題”形式,倡導創設活動性課堂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做了必要的課堂探究引領和社會實踐建議;倡導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歷練,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引領學生積極有序公共參與,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
依據《新課標》設置的新課程重組了原有的必修課程,增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政治與經濟、財經、法治、邏輯等課程,涉及國家制度、經濟社會發展、科技文化繁榮、法治進步與法治社會、個人生活和職業體驗等方面的內容,要求各地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和當地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特點開設校本課程等。這讓學生的公共參與更具有學科發展性和現實必要性。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主動公共參與的過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是檢驗自己所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學習新知識技能、塑造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過程。《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置要求思想政治課應與時俱進,基于理論知識學習,引領學生跳出課堂以拓寬視野,通過社會實踐和公共參與,自我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關心關注社會,自覺適應融入社會,善于服務奉獻社會的素養,激發學生在社會實踐的歷練中、在公共參與的思辨中培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課標》“學科核心素養”指出,我國公民的公共參與,就是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力。可以說,公共領域中的理性討論,形成對公共問題的共同看法或決議,將影響社會規范和集體決策的形成、制定和執行。但是,生活中的非理性、無序的參與不乏其人,高中生應自覺培養和塑造公共參與的積極價值觀、良好品格和關鍵能力。
筆者曾經就“網絡政治參與”的一般性問題進行調查后發現,高中生的公共參與意識雖較為強烈,但參與素養不一。35%以上的學生曾經發帖發表過非理性的過激言論;約25%的學生發表過非理性的抱怨之詞;約20%的學生認為應解決問題,但沒有從公共角度提出解決辦法;約15%或用語禮貌規范,或從公共利益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價值,較有理性傾向;約5%屬“看熱鬧”的旁觀者。這對思想政治課提出了迫切的警示——轉變教學方式,強化參與式和交互性學習,培養理性有序參與素養,提高實踐能力。
《新課標》指出,廣泛的公共參與可以增強國家立法和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勵人們熱心公益活動,激發社會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培養是關乎品格能力塑造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性工程,需要歷經“知識學習、課堂模擬、實踐嘗試”三部曲。教師應教導學生依法、有序、理性、合理、規范參與。根據《新課標》建議,思想政治課應重視開設活動型學科課程,創設情境,開展綜合性教學,引導學生圍繞議題參與交互,選擇積極價值引領學生辨析,展現和優化案例,再現和回歸社會實踐大課堂,以增強學生參與的有序性、認識的理性化以及素養的上升性,實現共生性發展。
《新課標》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分別設定了4個學科核心素養的維度學業質量要求,并規定了每一維度4個表現水平的學業質量標準,描述了不同水平學習結果的具體表現。其中,“公共參與素養”維度分別從面對“簡單情境問題、一般情境問題、復雜情境問題、挑戰性的復雜情境問題”4個表現水平描述了不同的實踐層面、認知水平要求,也提出了判斷辨析、剖析論證等理論思維和價值層面的能力要求,同時提出了“教學和評價建議(附案例)”“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等。很顯然,“公共參與素養”納入學業質量標準及其考查考試要求,這既讓教師能較好地把握教學要求,也為考試評價提供了依據。
《新課標》將“公共參與素養”化為“素養界定——質量要求——表現水平”,以學科素養發展為核心和統領,聚培養目標、認知水平、社會擔當為一體。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應建立激勵學生不斷進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發展性評價機制。
按照學業質量要求,思想政治課既要努力實現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達成,又要廣泛發動學生課堂參與和課外參與。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采取開放式、交互式和激勵式等教學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和社會實踐的行為表現,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給予肯定性評價,對學生的能力期盼應重視發展性寄托,著重評估學生解決情境化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反映學生所表現的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綜合評價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政治認同度、價值判斷力、法治素養和社會參與能力等,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
相信在《新課標》實施背景下,努力培養青少年公共參與素養,有助于鼓勵學生熱心公益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公德意識和參與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成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新時代公民。
[1]黃映玲.基于新課標的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改革試驗[J].電化教育研究,2005(0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