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兒童因為爸媽長時間不在家,爺爺奶奶又管不了,讀書沒人管,安全沒保障。因此,留守兒童出現了性格、人格、心理、行為等許多問題,而這些留守后遺癥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如何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文章將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來講講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策
由于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農村的大量勞動力都到經濟條件好的城里去打工,家里的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遠在天邊,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更缺乏父母教育,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糾正,他們就有可能變成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這幾年來,隨著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數量越來越多,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他們的教育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老師該怎樣去關心和輔導留守兒童呢?現在我就結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性格缺陷
留守兒童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現為柔弱內向和自卑。在農村,留守兒童都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不在家,爺爺奶奶溺愛孫子孫女,怕苦了孩子, 不讓孩子獨立自主地做事和解決問題。在家不用做飯,不用洗碗,不用洗衣服,不用掃地,孩子的表現非常無能;孩子在學校學習主動性不強,動手能力差,沒有創新意識,不能自主地完成作業。小孩養成了依賴的心理,什么事情都等別人來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時間長了就形成了膽小、內向的性格特點。另一方面,孩子都有相互攀比的心理,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家,不在自己的身邊,感覺沒有依靠和保護,與別人說話都沒有底氣,跟父母都在身邊的孩子相比,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二)情緒與認知障礙
平時父母經常跟孩子親近、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增進彼此的感情,促進孩子良好行為的發展,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留守兒童為什么會有心理障礙呢?那是因為缺乏父母良好的溝通和關愛。我校對四五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大部分留守兒童都有害怕、焦慮的心理,少部分留守兒童覺得生活上沒有人照顧,在家太無聊,沒有人輔導寫作業……以上的這些問題都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三)人際交往障礙
大多數留守兒童與別人交往都感到困難。根據我們對我校的留守兒童愿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進行的調查,有25%的留守兒童不喜歡參加活動,不感興趣;有15%的人不愿意為班集體增光,不想與同學交流,性格內向孤僻;有30%則表示老師叫了才參加,不積極主動;也有一部分表示喜歡各種活動,愿意參加活動。
(四)價值觀的偏移
這些年來,很多家長外出打工,掙了不少大錢,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掙了大錢卻疏忽了對留在家里的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顧此失彼。家長們由于長時間離家在外,沒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只是每月寄錢回來,造成了留守兒童淡薄的道德意識及崇拜金錢的價值觀,并引起了許多的不良行為,比如說謊、偷竊、惹事、打架等等。人們常說:“三歲看小。”要培養小孩子良好的習慣就得趁兒童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就很難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了。所以家長要重視對孩子價值觀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五)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為了自己的面子與對方的要求對著干的一種心理現象,在留守學生中常表現為不聽話,不受教,愛跟人頂嘴,別人說他一句他說三句,與家長、老師對著干,針對老師,針對家長,比如,沖撞家長,辱罵老師,甚至動手打老師,逆反心理強。
(一)建立檔案,為輔導提供依據
要想修復兒童的心理問題,就得先摸底了解,找出癥結所在,然后才能針對病癥下藥,還得像醫生一樣對每個留守兒童進行“診斷”。因為每個班級有很多留守兒童,并且情況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我們逐個進行家訪,了解每個留守兒童的性格及表現,再進行跟蹤觀察,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檔案。檔案要具體,這樣才能保證藥到病除。檔案可包括以下內容。
1.留守兒童基本信息。姓名、年齡、住址、父母工作單位、父母和監護人的聯系方式等。各班的班主任、任課教師要分人頭,通過上門調查、走訪群眾等形式,逐一做好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統計,匯總后上報到學校。
2.學習表現。每次考試的成績、參與課外活動和體育運動等狀況的記錄、上課表現記錄、作業完成情況等問題記錄。
3.生活表現。留守學生與同學的交流狀況、生活態度、積極性記錄、心理輔導后的表現等。留守兒童檔案建立好了,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和輔導工作。還要根據掌握的情況適時進行家訪或者電話聯系家長,這樣就能很好地掌控留守學生的心理動態。班主任要與科任老師多交流,了解留守兒童每個科目的學習情況,這樣才能對癥下藥。生活情況也不可忽視,學生在家時間長,家庭情況、生活表現、性格特點等都是我們輔導和教育學生的靈丹妙藥。
(二)科學輔導,契合學生實際情況
常言道:對癥下藥。要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就要找到他們的病因是哪方面。一個班級可能有十幾個留守兒童,因為他們的家庭、性格、興趣、學習、生活各方面的表現有差異,所以我們進行心理輔導要因人而異,不能千人一面。學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詢輔導室,農村學校的師資不足,可以請本校心理教育經驗較豐富的老師來進行輔導。
1.尊重、平等。要想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能光說一籮筐一籮筐的大道理,要結合實際對癥下藥,給學生關愛,讓學生感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具體的做法是:老師態度要和藹,語氣要溫柔,跟孩子拉家常,和孩子們一起搞活動,融入學生當中,學生就會慢慢地接受我們,我們的工作就好做了。
比如,我們班楊茂迎同學由于爸媽不在家,紀律差,學習不認真,爺爺管不了。我知道情況后,就找他拉家常,叫他幫我做事,還在班上經常表揚他,體育課的時候跟他一起打乒乓球,時不時還跟他開玩笑 ,師生關系融洽,最后的工作事半功倍就可想而知了。另一個留守兒童劉富想同學,上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只得了十六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一個口齒伶俐、頭腦聰明的孩子怎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就是平時家長疏于管理,他本人也無心向學。我就找他來談話,讓他明白讀書的重要性,鼓勵他認真學習。平時多關注他,教他讀書,背古詩,做練習。他一有進步,我就在班上表揚他,還經常獎勵他一些物品:或一支筆,或一本作業本。在后來的時間,劉富想同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進步很快,在幾次的單元測試中都及格了。農村的孩子就是這樣容易“上當”,只要我們尊重他們,關愛他們,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體驗、感悟。兒童時期是青少年心理發育的時期,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膚淺的。以前我們都是用責怪和令人厭煩的說教來對待孩子,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結合兒童的身心特點,開展一些豐富有趣的有意義的校外、校內文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藝術、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體驗生活的樂趣。
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籃球、乒乓球、跳繩、拔河等各種體育比賽活動,增進孩子間的感情,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榮譽感;可以在清明時節組織學生到當地的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可以在教師節、母親節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感恩教師、感恩母親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可以開展一些朗讀比賽、講故事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留守兒童當班干,培養留守兒童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成就感。教師不時的表揚,留守兒童就會獲得大家的認可,在同學們當中樹立威望。
(三)建立“大手拉小手”幫扶結對制度
學校每個班級要全面落實“代理家長”制,全體任課教師要積極做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與留守兒童建立“一對多”幫扶制度,全面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等狀況,要求做到:“三知”,即知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知監護人情況,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三多”,在生活上多細心照顧,學習上多悉心指導,心理上多耐心引導;“三優先”學習上輔導優先,生活上照顧優先,活動上安排優先;建立責任制和跟蹤服務制,確保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有一個代理家長,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負責。如果發現留守兒童存在監護缺失或不良行為等情況,應及時與其父母或其他的監護人取得聯系,提醒督促家長履行教育教養責任。各代理家長每月至少要與留守兒童的托管人或監護人聯系一次,保持與外出打工的學生父母經常性溝通,力爭做到半個月能電話交流一次,幫助留守兒童每月至少一次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加強與父母的情感聯系和親情交流,并做好記錄。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為家庭、學校、班集體增光添彩,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上進心。
(四)父母要建立親子溝通的渠道
留守兒童與父母待的時間少,缺少溝通,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所以家長要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盡可能地彌補孩子的心理缺憾。家長要經常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及發展動態,并及時引導和教育孩子;通過電話、微信、QQ等與孩子溝通,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詢問孩子所在班級的情況,詢問學校的新鮮事,增進彼此的感情。總之,做到家校聯合,讓孩子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現象在較長的時間內不會消失,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還得需要社會各部門的鼎力相助。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仍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1]姜霞.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解決對策[J].文學教育(中),2010(11):62.
[2]張娟.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小品文選刊(下),2017(11):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