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區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一直較為低下,而山區特殊家庭的學生作為一個更加特殊的群體,其學習問題尤其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問題特別突出。文章首先分析了造成山區特殊家庭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的幾個因素,然后提出了幾個解決措施。
【關鍵詞】山區特殊家庭學生;學習現狀;學習習慣
(一)山區特殊家庭學生學習現狀
山區經濟水平在全國中處于低下水平,山區的教育水平受經濟的影響也跟不上全國平均的教育水平。特殊家庭學生長期共處的家庭成員不固定,加之其又處于山區這種經濟與教育都落后的地方,學習意識薄弱,心理素質不高,所以這類學生的學習習慣普遍很差,學習成績也很不好。
(二)出現問題的原因
山區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落后和其不夠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有很大的關系。本文在這里簡單分析這類特殊學生學習習慣差的幾個原因,如下。
1.學習氛圍不夠濃郁。山區經濟差,資源貧瘠,山區家庭一直承受著生存的壓力。在生存第一的壓力下,山區的家庭普遍沒有重視孩子學習的意識,因而山區孩子的學習氛圍不濃。
山區特殊家庭的學生除了經濟困難之外,還比一般的學生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大多數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而這類家長往往提供給孩子的物質生活都不夠充裕,更不用說給孩子提供一個學習氛圍濃郁的成長環境。
2.學習興趣不大。山區家長對學習的不重視,山區教育資源的貧乏以及山區懶散的學習氛圍,導致山區特殊家庭學生的學習意識沒有得到積極的引導,從而導致這一類學生的學習意識薄弱,學習習慣很差,學習成績一直不怎么好,也提不上去。長而久之,這類學生一開始萌生的僅有的一點學習興趣也被消磨得所剩無幾。
3.學生自主性不夠。貪玩是學生的天性,而山區特殊家庭學生因為長期學習成績差,對學習產生了負面情緒。在游戲與學習之間,學生又沒有堅定的學習意識,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從而很難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極大可能只是在應付任務,比如學生的家庭作業可能就是相互抄襲的。
4.特殊環境,特殊心理。山區孩子因為身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外界日漸發展的社會之間缺少聯系,其對學習的認知體系主要是由同樣生活在山區里的人和事建立起來的。而原本山區人們的學習思想相較于現在不斷發展的社會就落后了很多,所以很多山區孩子的學習心理可能是自卑、封閉的。而山區特殊家庭的學生又因為家庭成員的不穩定,其生活境遇比一般的山區孩子更糟,得到的關愛比一般的山區孩子更少。所以,這類孩子的學習心理更加脆弱,需要更多的關愛。
(一)在班級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山區孩子的學習生涯一般是在班級中度過的。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有一種自尊、攀比的心理。實踐表明,在集體學習生活中,大部分學生都會以集體的平均學習成績作為自己的學習標準,并且希望自己不拖班級的后腿。由此可以看出,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組內學習和組間競爭兩方面來淺析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
教師首先按照學習成績將班級分成幾個平均學習成績差不多的學習小組,然后制定一些組間競爭的規則來促進學生組內學習,從而營造一個學習氛圍濃郁、學習習慣良好的集體氛圍。
1.組內學習。學生的組內學習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好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方法、解題思路以及學習筆記分享給成績較差的學生。成績較差的學生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不足,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不懂得如何有效地進行預習、復習、做筆記,更加不懂得做題的套路。在好學生的帶領下,成績較差的學生通過學習好學生的學習習慣、解題套路以及對學習時間的有效管理,建立學習自信,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學習方式,也培養了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組內制定一個競爭機制。測試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最有效、最明了的方式。小組內可以定期地安排自主測試,并規定成績好的學生會有相應的獎勵,比如可以少打掃一周的教室,從而激發組內學生搞好學習的斗志,提高整個學習小組的競爭力。
(3)課外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式,實踐可以將同學們從無聊的課本知識中引向有趣而豐富的社會中。比如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有很多課文都可以進行情景劇的表演,學生通過情景劇的表演可以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也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促進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2.組間競爭。學生都有小組榮譽意識,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各個學習小組之間的學習競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提高自身素質的決心,并且幫助學生鞏固之前所學知識,營造班級學習氛圍。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山區教育資源貧乏,山區教師的素質也相對偏低。在山區,有時候會出現教師因為自身知識體系不夠完善而授課方式又有問題,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本身心理就很脆弱的特殊家庭的學生來說,對其學習興趣的打擊影響更大。所以,山區教師首先要認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群和社會上的普通學生不一樣的孩子,可以常常對這些孩子進行心理暗示,比如暗示其學習方面的天賦,或者動手能力很強等,從而培養這類學生濃郁的學習興趣。
接著,山區教師也可以利用山區親近自然的特點,經常帶孩子走出課堂進行教學,將課本知識搬到大自然中。比如學習生物中的五星瓢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抓一只五星瓢蟲,并進行觀察。這樣,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更容易掌握知識,也對學習建立了濃厚的興趣。
(三)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都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如何保證山區特殊家庭學生作業的有效性卻是一個難題。山區特殊家庭學生因特殊的生活成長環境,導致其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更別說獨立自主地完成作業。本文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如何培養這類學生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習慣。
1.培養學生做作業的自覺性。山區特殊家庭的學生因為家庭成員的特殊性,缺乏家庭方面的學習管理。所以,保證他們獨立完成作業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讓學生在教師的監督下完成作業。
雖然說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但畢竟課堂的時間是寶貴有限的。教師可以讓同桌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并對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獎勵,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獨立完成作業的重要性,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2.及時訂正錯題。作業是幫助學生檢測學習成果的工具,而錯題的訂正是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環節,及時自主地訂正錯題,對學生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指導監督學生有效地訂正錯題,或者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幫助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完成錯題的訂正,并記住錯題。
(四)關注特殊學生的心理問題
要想幫助一些不愛學習甚至討厭學習的山區特殊家庭的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心理問題出發是最根本的方式。本文在這里將從老師和家長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討論。
1.增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山區特殊家庭學生的家長要明白自己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承受的心理壓力要大,不管是生活方面還是學習方面。這類孩子的家長要增加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讓孩子明白在他們遇到問題時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而不是自己默默承受甚至崩潰。
在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基礎之上,家長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導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孩子在遇到學習上的問題時,也學會了向大人尋求幫助,而不是自己一個人承擔,以致失去學習的興趣。
2.增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因為山區特殊家庭特殊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經濟條件以及這類家庭家庭成員不穩定、關系脆弱等因素的影響,山區教師對這種家庭學生的學習引導非常重要。所以,增進老師與這類特殊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夠促進這類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與山區特殊家庭學生保持經常性的溝通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及時給予學生心理上的關愛、生活上的幫助,從而與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將有助于老師及時了解這類特殊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對癥下藥,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給予正確的幫助,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學習自信。
山區特殊家庭學生因其特殊的生活成長環境,容易產生脆弱的學習心理,這時候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從班級學習氛圍的營造、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自主完成作業習慣的培養和關愛這類特殊學生的心理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幫助這些特殊孩子建立起學習自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方文英.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促進快樂健康成長——淺談農村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04):79.
[2]楊云平.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C].2014.
[3]方文英.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促進快樂健康成長——淺談農村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04):79.
[4]杜花池.好習慣成就大未來——淺談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下山區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3(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