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從娃娃抓起,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任。上好名著導讀課,開啟學生經典閱讀之旅。文章結合作者教學經驗,對如何上好名著導讀課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名著導讀;小學語文;閱讀能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溫儒敏教授曾說:高考命題將進行改革,由以前的卷面大概7000字增加到1萬字,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高考“指揮棒”的這一揮,毋庸置疑就是在告訴國人——閱讀將成為未來語文學習的攻堅克難。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也提出了相應的目標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可見,閱讀能力越來越重要了。筆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從娃娃抓起,提升孩子們閱讀能力的重任。本人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不論什么版本的教材,從名著中節選的文章都不少。因此,上好這些名著導讀課,便是開啟學生經典閱讀之旅。如何上好名著導讀課呢?下面本人結合這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以下幾點策略。
師者,“言傳”固然重要,但“身教”才是根本。在閱讀教學中,尤其要引導學生從課內閱讀走進課外閱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去體驗讀書的樂趣外,更要做讀書的“種子”——教師自己要先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用自己讀書的行動示范給學生看,讓學生以老師為榜樣。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城關小學的劉冰老師在“第二屆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中執教的《“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課榮獲一等獎。她點燃了孩子們閱讀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熱情。后來在2016年福建省青年教師觀摩活動中,筆者有幸聆聽了劉冰老師的這節現場匯報課。她在教學反思時用了這樣的標題——《用我20年的經驗 換你40分鐘的體驗》。她說,從七八歲她就接觸了《紅樓夢》,幾十年不間斷。從觀看87版的《紅樓夢》電視劇到看小人書,再到閱讀《紅樓夢》原著;從一目十行、囫圇吞棗到背誦原著中的詩詞,到后來不斷回看細節,甚至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思考書中的內涵……幾十年的潛心閱讀,如今驀然回首,《紅樓夢》這本書在她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正是因為這幾十年的積淀,才成就了劉冰老師40分鐘的精彩。
《新課標》中提到,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教科書編者平等對話的過程。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但教材中編者選入的有關節選自名著中的課文,其實都是這一部名著的引子課文。教師在教學前,要充分領會編者的意圖,從引子課文中提取該教什么內容是至關重要的,即解決教什么是一節名著導讀課成功的前提。
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少年王冕》一課,節選自名著《儒林外史》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意 借名流隱括全文》。本單元主題為“走進名著”,顯然,這一課無疑就是經典名著導讀范本。在解讀文本后,發掘本課有如下幾個教學要點: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五自然段;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王冕勤奮好學、孝順長輩的品質;3.學習小說刻畫人物、環境描寫的方法,尤其是體會本文中語言描寫的言外之意以及作者環境描寫背后的用意。以上三個教學點并沒有發掘名著導讀課文這一功能。后來經過學校教研團隊成員的多次探討,發掘了另外一個教學要點:把原著和選入教材的課文對照閱讀,感受原著的魅力,引導學生喜歡名著,走進名著,閱讀原著。后來這一課教學觀摩展示后,得到了寧德市教研室許發金主任的高度評價,他說這是一節很成功的名著導讀課。例如其中有兩個教學環節是這樣的。
環節一:原著導入,引出所學課文。播放《儒林外史》翻動書頁動畫,出現第一章回名“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緊接著師生齊聲誦讀第一回開篇的詩詞:“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到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費勁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師談話導入:“可是人生富貴功名又有幾人能看透?這第一回中的王冕卻是個例外。”從而引出課題,板書課題。
環節二:引導學生感受原著語言的經典,產生樂于閱讀原著的興味。在教學描寫王冕畫的荷花一句時,課文是這樣描寫的:“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后,王冕畫的荷花沒有一處不像真的。”出示原著中同樣描寫荷花的那句——“畫到三個月后,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只多張紙,就像是湖里長的,又像才從湖里摘下來貼在紙上的。”通過對比,發現原著中描寫得更為具體形象。這么一對比,激發孩子們走進原著閱讀的興趣便水到渠成。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名著導讀課要引導學生習得閱讀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帶領學生在浩如煙海的經典名著中汲取精華,喚醒對經典閱讀的崇敬與向往。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伊索寓言》一課收錄了三則寓言:《狐貍和葡萄》《狼來了》《狐貍和蟬》。這三個故事是閱讀整本《伊索寓言》的發端。結合伊索寓言大多以動物為故事主角,都有揭示道理,在教學中滲透整合、對比的閱讀策略,觸類旁通。于是,教學時可以先整合:默讀三則寓言,找出故事中主人公的共同特點,用一個字概括。在學生討論反饋后,教師提煉出課文生字“謊”,故事中的狐貍、牧童都有一個共同點——說謊。接著再逐個故事閱讀,對比發現每個謊言背后的用意又各不相同:《狐貍和葡萄》中狐貍說謊是自欺欺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狼來了》中的牧童說謊是為了戲弄他人;《狐貍和蟬》中狐貍它的謊言背后有陰謀,是算計他人。最后還可以再次整合:無論是哪種謊言,終究都會被識破的。在“整合——對比——整合”來回中,學生不僅讀懂了寓意,更重要的是習得了閱讀寓言的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閱讀教學要落實“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理念,真正讓課外閱讀主宰學生的閱讀人生。因此,閱讀課上的40分鐘名著導讀,終極目標就是喚醒學生的課外閱讀甚至以后幾十年的閱讀延伸。教師在導讀課上要特別關注課外閱讀的延伸引導。
例如,《少年王冕》教學中課堂總結時教師這樣推薦:“今天,我們只是品讀了《儒林外史》第一回,它還有許多回目,課后請同學們繼續走進名著,讀原著,讀整本書……”在執教《伊索寓言》一課時,我結合教材編排特色,整合本單元的《我讀書 我快樂》,推薦學生閱讀整本《伊索寓言》,并進行一次讀書交流會。
當然,在名著導讀課的課外延伸中,關鍵的不是單單推薦閱讀書目,更重要的是落實反饋課外閱讀的情況與成果。因此,后續延伸階段,可以在學生閱讀了一段時間后對推薦閱讀的名著開展讀書交流會。這樣才能建構起課內外閱讀相互溝通、相輔相成的閱讀體系,真正為學生的終身閱讀奠定基礎。
名著閱讀,課內導讀是“引子”,課外閱讀才是“正文”。成功的名著導讀,才能喚醒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只有在教師正確導讀的引領下,學生的經典閱讀才能一路暢行。
[1]白玉香.對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7(13):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