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反向思維,既可以鍛煉小學生的反向思維,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又可以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推動小學教育的發展。文章闡釋了反向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作用,并重點探析了反向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途徑,希望對小學數學教學有所借鑒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反向思維;培養途徑
反向思維也叫逆向思維,跟順向思維相反,是一種突破傳統思維的思考方式。一般情況下,具備反向思維的人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并提出獨特的見解。小學數學是小學課程中重要的學科之一,對中小學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反向思維,既可以鍛煉小學生的反向思維,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又可以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推動小學教育的發展。
(一)可以提升小學生運用不同方式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是兒童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經常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小學生用獨特、新穎的方法解答同一道數學題,或者數學老師經常在講解同一道數學題時滲透逆向思維,有利于讓小學生多接觸反向思維,并久而久之養成用變換角度的方式去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習慣,極大地提升了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可以加深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概念、法則、定理、公式等繁多,倘若小學生一味地對數學教師教授的知識死記硬背,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記憶效果也不明顯。如果數學教師應用反向思維讓小學生通過練習實踐來強化記憶,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加深對概念、法則、定理、公式等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通過練習實踐強化掌握知識。
(三)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能力,一道題目一種解答方法已經不太適應新形勢對數學教學的需求,應當鼓勵學生對一道題目找到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小學生的思維不斷發散,打破常規,有助于小學生學會創新,久而久之想問題便具有創新的意識。
(一)反用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結論等課本知識培養反向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使小學生記住并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結論。但是,光靠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理、公式、結論是不夠的,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對概念、定理、公式、結論等熟記于心,數學教師需要利用逆向思維,既要讓小學生從常規的由條件到結果進行理解,又要讓小學生反常規地由結果推出條件的進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小學生對概念、定理、公式、結論等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數學教師順著問小學生“3乘以3的積是多少?”再反著問學生“哪兩個數的乘積是9?”讓學生主動去背乘法表以找到乘積為9的兩個數。這個“一正一反”的教學提問、回答的過程,鍛煉了小學生的逆向思考能力。又如:在學習數學概念時,教師適機抓住有逆向關系的兩個概念,引導小學生反向思考,如講解“倒數”的概念時,兩個數互為倒數,是10的倒數,而10也是的倒數。
(二)善用教學方法培養反向思維能力
在分析法、反證法、倒推法等中應用滲透逆向思考的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公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逆用,最終實現正向思維向逆向思維轉換,而這個過程就鍛煉了小學生的反向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分析“時間、速度和路程”有關運算的時候,可以先列出公式“時間×速度=路程”,然后引導小學生使用反向思維推導出“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有關公式,使學生從已知結論推導出條件等。比如教師在向小學生講解“甲、乙兩匹馬進行競賽,甲跑了10分鐘,速度為200米/分鐘,乙跑了5分鐘,速度為400米/分鐘,請問哪匹馬跑的距離最長?”這道數學題時,會用分析法跟小學生講解:“要比較甲、乙的距離長短,首先要根據時間和速度分別計算出甲、乙跑的距離,然后對兩者的距離進行比較即可知道誰最長。”在用分析法分析這道題結束后,數學教師要適機向學生灌輸逆向思維,及時向學生追問:“甲、乙兩匹馬同時到達終點,已知甲跑了10分鐘,速度為200米/分鐘,而乙速度為400米/分鐘,請問乙用了幾分鐘?”學生就會從剛才的順向思維中,通過反向思考計算,求出乙所用的時間。這樣不僅再次鞏固了小學生的順向思維,還加深了學生對“速度與時間的乘積為路程”公式的理解。
(三)在動手操作的直觀教學中培養反向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課本上的公式比較多,許多公式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檢驗得到。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抓住這個特點,多引導鼓勵小學生參加動手實踐,通過親身觀察、動手測量、操作練習等形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教授小學數學關于長方體的體積問題時,可以先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個長方體,然后讓他們測一測長方體的長、寬、高,緊接著用公式計算出結果,最后讓學生裝滿水。由于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所以可以通過稱重的方法來計算出長方體的體積,水的質量即長方體的體積。由此對比,結果相同,則一方面驗證了公式的正確性,鍛煉了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小學生對公式的記憶更加形象具體。
(四)在小組討論中培養反向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課堂的交流不僅僅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應當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討論能夠讓學生在課堂有限的40分鐘內最大限度地交流意見,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鍛煉反向思維能力。例如:數學教師可以拋出一個問題:“1︰0 =?且兩個數的比等于兩個數相除。”然后讓各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掀起討論熱潮。
第一小組:兩個數的比與除法相似,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數,除數不能為0。
第二小組:兩個數的比與分數相似,比的后項相當于分母,分母不能為0。
第三小組:老師,我有個疑問,為什么我們比賽時可以用1∶0來表示?
第四小組:比賽時的比和數學中的兩個數的比不一樣。
……
在討論中,小學生既可以學到書本知識,又獲得了額外的知識,有利于提升小學生應用反向思維從多方面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可通過反用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結論等課本知識培養學生反向思維能力,善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反向思維能力,在動手操作的直觀教學中培養學生反向思維能力,在小組討論中培養學生反向思維能力。
[1]劉江.逆向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和培養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8(04).
[2]張林春.反向思維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思路[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