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最終的機理在于思維過程的訓練,數學教學與思維密切相關,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所以怎樣有效地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教師應該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存在很大的潛力,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們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數學思維能力;聽;說;讀;寫
朱智賢在《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思維水平會不斷地提升,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顯示出不同的特點。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活動與具體的事物聯系著,是可以直接感知的;三四年級是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轉折期,也就是小學生到了思維發展的關鍵年齡;五六年級是小學生思維穩步的發展期。學生的思維發展存在很大的潛力,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們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如低年級段的學生在學習20以內加減法時,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于抽象的數字理解比較困難,尤其是算理和算法。我們可以借助學生常用的小棒,或者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將抽象的數字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中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如類比思想、轉化思想、分類思想、代換思想、可逆思想、化歸思想、整體思想、比較思想、假設思想及數形結合思想等,掌握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創新,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
聽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習慣,不會聽的學生學習效率就低,沒有良好的聽的習慣就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到思維能力的發展。而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是小學生的又一年齡特征,所以要想在課堂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聽的欲望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合適的形式:創設生動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數學游戲中激發學習的濃厚興趣;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存在,更能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參與欲,并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規律,從而發現和鞏固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實踐證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迎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幫助學生發展心理和智力,喚起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二)巧妙設疑,引起學生聽的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教師要善于設置疑問,結合課堂內容提出一些使學生感興趣的且具有探索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認識過程中,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引導學生提出疑問,讓學生主動地分析問題,展開探索,并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例如在探究“商不變的規律”時,得出結論: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這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被除數不變時,除數變化,商如何變化?除數不變時,被除數變化,商如何變化?通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用提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
(三)加入課堂“調味劑”,調動學生聽的積極性
數學知識本身是嚴謹的、抽象的,但是我們可以把枯燥的數學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數學課堂中,根據學科教學要求,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加入課堂“調味劑”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1.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幽默性的語言,幫助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講授“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學生對分子、分母的位置容易混淆,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母親背著兒子”,形象生動地突破了難點,以幽默的語言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另外,教師的教態、動作、情緒等都對課堂氛圍有直接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所以,教師要用親和、自然的教態以及飽滿的精神狀態去面對學生。課堂氣氛積極向上,學生才能心情愉悅地學習。
2.在教學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動,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和勝利者的喜悅。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思維的發展與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緊密相關。“說”本身就是思維加工提煉的過程,如果想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首先,教師的語言要規范。教師的語言給學生起示范的作用,準確性是數學教學語言的靈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自身的語言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所以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嚴謹、規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正確地掌握概念,掌握解題的方法,并逐步養成嚴謹、縝密的思維習慣。
其次,用正確的方法指導學生“說”數學。抓住一切時機對學生進行“說”數學的訓練,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引導學生把感知事物過程中所進行的分析、推理等思維過程表達清楚,然后再進行評價,并對學生的語言表達進行規范。長此以往,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了思維的邏輯性和嚴密性。
閱讀是我們認識事物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要想鍛煉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促進思維能力的轉化,就得重視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引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
課本是教育專家智慧的結晶,是編者根據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數學學習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編寫而成的。教材內容的安排都是以學生思維發展的年齡特征為脈絡的,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發現問題,刺激求知欲和探索欲。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習慣。
(二)傳授數學閱讀技巧
我們往往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在練習時會讀錯題,看錯數字,甚至連問題都會看錯。這就是因為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以及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用“一讀、二畫、三圈、四檢”的方法進行閱讀,就是先讓學生閱讀題目,了解題目的主要內容,然后畫出關鍵字詞,有助于分析已知條件,找準其中的數量關系,再圈出有用的數字,列出算式,避免抄錯數字等低級錯誤,最后再閱讀一遍題目,檢查相關量是否正確,養成及時檢查的好習慣。
(三)引導學生養成閱讀數學讀物的習慣
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提起課外閱讀,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小說、名著,很少有人會想起數學讀物,學生的數學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都有待提高。很多的數學讀物將數學知識呈現在一個個精彩的數學故事中,幫助學生學習數學方法和策略,拓展學生思維。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給不同學段的學生推薦合適的數學讀物,引導學生養成閱讀數學書籍的習慣。學生的閱讀量多了,數學思維也就得到了拓展。
寫是運用,是學生理解知識的一種反饋,是學生數學思維的一種表達。所以我們要以寫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動筆習慣
這里的“動筆”不僅僅是做練習,還表示善于記錄思維的過程。如在學習植樹問題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分析數量關系,總結出棵樹與間隔數的關系。學生只有真正動筆嘗試,才能把思維的過程與動筆的過程有效地結合,激發創新思維的主動性。
(二)引導學生畫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習慣。利用思維導圖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尊重與釋放。不管是預習新課還是復習整理,都可以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時,會整體把握知識點,反復思考。這樣,學生的思維模式會更加嚴謹,更具創造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推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1]聶霞.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51).
[2]吳球.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J].學周刊,2012(23):66-67.
[3]馮鳳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