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小學的重要教學內容,教師不僅要通過傳授的方式使兒童掌握相關知識,還需要引導兒童通過自主認知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而融合傳授與自主認知,促使兒童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文章針對傳授與自主認知融合,建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的教學意義和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傳授;自主認知;道德與法治
小學時期兒童的行為習慣以及情感態度等還不夠成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促使兒童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以及情感態度。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以兒童的日常生活為素材,從生活中尋找和道德與法治相適應的出發點,幫助兒童提高生活質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單純地依靠傳授或是自主認知會影響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可以將二者融合,提高教學有效性。
首先,有利于提高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以德育為主要教學內容,在其中滲透法律知識,從而使兒童在全面了解德育知識的前提下,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該項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的是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將生活與教材知識進行整合,促使兒童學會與教師、家長以及其他社會成員正確相處和交流,促使兒童之間和睦相處,并能從教學和教材中了解到人與人之間相處應遵循的規則,進而為兒童學習法律知識奠定基礎,并能夠靈活運用在生活中,促使兒童學會獨立自主,進而使其學會自主學習。由此可見,在小學教學中,將傳授與自主認知融合,樹立兒童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具有提高兒童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其次,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很多的優秀道德文化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光大,這些內容被稱為傳統美德。而傳統美德與“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有著直接關系,二者可以說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且傳統美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德育教育又是傳承和發揚傳統美德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很多內容都體現出“勤儉、節約、自強、自愛”等傳統美德,促使兒童在傳統美德的浸潤下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可見,教師選擇傳授與自主認知融合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兒童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以此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
(一)以生活素材為基礎,增強兒童的法治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礎是兒童的日常生活,又深入到兒童的生活中,引導兒童認識到學校的溫馨,感受家庭環境的幸福,并看到、了解到生活的美好,既可以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兒童學會生活,又便于教師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增強其法律意識。教師需要以兒童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引導兒童將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帶入課堂教學中,并在教學中將兒童遇到的問題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融合道德與法治,使兒童能夠學以致用,利用“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真實問題。以“打架”為例,尤其是兒童之間的打架事件在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時最具說服力,教師可以以此引出相關的法律知識,使兒童在認識到打架不對的同時,了解到打架也會觸犯法律,從而增強兒童對法律的認知。教師在教學中以生活為素材,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增強兒童的法律意識。
(二)利用教材組織教學,提升兒童道德素養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素材,教師可以從中選取能夠培養兒童民主精神、民族自豪感的內容作為重要資源,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并使兒童了解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標,全面提升兒童的道德素養。例如: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名人名言、歷史故事等內容展開道德教學,其中以“雷鋒精神”最具典型特點和教育意義,教師要充分利用“雷鋒精神”引導兒童,使兒童正確看待助人為樂,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同時,愿意幫助他人。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提升兒童的道德素養需要長時間堅持道德教育,而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夠實現教學目標;同時,教師要指導兒童時刻約束自己的言行,并利用不同類型的故事警醒兒童,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道德素養。
(三)以兒童為教學中心,傳遞童真童心童趣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遵循兒童的心理成長特點,致力于營造出合適的文化場景,使其與兒童的天性更加相符,從而促使兒童用眼睛認真觀察世界,用心感受世界,用語言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將濃濃的兒童文化呈現出來,傳遞出童真、童心、童趣,進而簡化“道德與法治”教育,提高兒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例如:《我們愛整潔》一課,其教學目標是使兒童初步了解整潔及保持整潔的原因,進而教育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要愛整潔,并培養兒童保持良好的整潔習慣。完成基本教學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為兒童布置任務,要求兒童回家后幫助父母整理房間,保持家庭環境的整潔,要求兒童在下一節課堂教學中說說自己整理房間的感受,以及保持環境整潔過程中自己的心情。這樣有利于強化兒童對整潔環境的認識,進而從自身做起,使自己生活和學習的環境保持整潔,保證社會環境的整潔,促使兒童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
(四)合理運用實踐教學,營造有效教學環境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不僅方法難以引起兒童的興趣,而且教學內容也比較傳統,授課方法和內容單一,導致兒童學習的積極性較差,進而影響到兒童的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致使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創新教學方式,將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結合,既可以增強兒童對“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兒童的實踐能力;同時,能夠體現出“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兒童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教師在組織社會實踐,營造有效教學環境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兒童感受到不良行為習慣和道德的可恥性,還要使兒童感受到優秀的道德品質受到人們的歡迎,從而促使兒童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道德與法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此外,教師還應通過實踐活動為兒童營造學習法律知識的環境,促進兒童對法律的了解,并使其學會簡單運用法律。具體應從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三個方面為兒童營造法律學習環境,促使兒童養成遵法、守法和正確運用法律的良好習慣。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將傳授與自主認知融合,樹立兒童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教學效果較好。教師采取的具體措施包括:以生活素材為基礎,提升兒童的法治意識;利用教材組織教學,提升兒童的道德素養;以兒童為教學中心,傳遞童真童心童趣;合理運用實踐教學,營造有效教學環境等,全面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
[1]莊麗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實例研究[J].現代交際,2018(05):139-140.
[2]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