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動教學是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密切師生關系,發展學習思維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文章闡述了互動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而結合教學實際,探討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使用互動教學的有效策略,希望對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互動教學
伴隨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持續在廣西初中教育的深入,素質教育理念也被更多地應用到現實教學當中。素質教育理念把學生當作課堂教育的主人,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讓知識在學生與老師之間形成雙向傳遞,進而達到老師更加容易教授、學生更加容易掌握的“教學相長”的目的。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當中運用“互動教學”這一方法,其目的就是不斷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進而誘發學生的思索,實現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根本目的。為此,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提升互動教學的實效,已經成為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老師探索的一個問題。
“互動教學”指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采取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形式,相互之間發生語言對話或肢體動作上的互動。”在互動教學過程中,老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新知識的獲得者,而學生主要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傳播者,師生彼此間的關系是不斷變化的。正是師生間的互動,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不斷得到啟發。
第一,引入互動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的需要。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還存在重視不足,教師滿堂灌,課時設置偏少,內容枯燥乏味等問題,尤其課堂中師生間的互動幾乎為零,學生很多反映不被教師重視。第二,引入互動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的的需求。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三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而《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三觀”的引導、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幫助初中生擺正是非觀念,提升分辨能力,尤其是互動教學當中所涉及的案例可以為學生提供鮮活的經歷,使學生明白怎樣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人。第三,引入互動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的需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包括“道德修養”和“法治”兩大部分,學生從小到大習知了“道德修養”這一部分內容,大多在初中階段反而對其沒有多大的興趣去認真學習。“法治”這一部分會讓學生覺得自己不會違法,學不學都無所謂。引入互動教學正好有效地解決了學生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不強等問題,激發學生興趣,產生學生間互動交流,推動教學開展。
(一)需要對傳統的課程教學觀念進行創新
互動教學觀念與傳統教學觀念相比,打破了單向的、被動的教學模式。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方式,老師就要大膽地對傳統的課程教學觀念進行創新,積極主動采用新課改理念武裝頭腦,指導教學活動。老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既要高度重視對教學結果的提升,又要高度重視教學過程,并在當前新課改互動教學觀念的指導下,結合初中生的特點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引導初中生積極、主動地向老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初中生大膽地尋找問題的答案。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上冊第四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老師可運用互動教學法開展教學。老師可以先向初中生提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當初中生不約而同說出其意思以后,老師可順勢向初中生提問:“同學們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有無碰到過被別人要求自己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學生們應當遇到過類似的事,因此七嘴八舌地把自己經歷的事告訴給老師。這個時候,老師可以趁勢啟發學生,對他們說:“當時,同學們是否非常想讓對方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待問題,進而體會我們的感受?這就是換位思考……”正是老師大膽而巧妙的順勢提問,讓學生與老師互動,讓同學們結合自身經歷深刻地體會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義,并把其視為今后與他人相處的一個做人原則。
(二)需要建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生和老師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兩個重要主體,是兩個十分活躍的因素,他們彼此間的平等、和諧、友好關系,使課堂教學氛圍充滿積極性、活躍性。如果學生處在愉悅、積極的課堂氛圍中,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將更高,課堂氛圍也較為活躍,既有利于教師的教學,也有利于學生活躍思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來提升互動教學效果。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老師可主動放下身份,積極主動與初中生打成一團,與初中生溝通交流時注意使用親切的言語,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與老師相處十分愉悅,輕松自如。例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老師可熱情地關心初中生,善于發現同學們在學習上的進步并及時給予鼓勵,甚至不吝使用贊賞的語言,進而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上冊《禮儀展風采》時,老師可運用和藹可親的語言、溫柔的動作、生動的表情盡可能地與學生建立起平等友好的關系。老師首先設置“你說我說大家說”這個平等互動交流環節,把自己在日常中的禮儀情況分享給學生聽,進而順勢讓學生也樂意把自己對禮儀的認識、看法告訴老師,通過學生與老師的頻繁互動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禮儀的魅力,最終掌握禮儀的重要性。
(三)需要制訂精準的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法,其目的就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初中生探究思考的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老師應當在互動教學過程中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制訂精準的教學目標。例如:初中《道德與法治》囊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等豐富內容,對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師應當認真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結合初中生實際,做好課前備課工作,精準設計互動教學的各個環節,確保教學的高效性,讓學生在各個環節中以最佳的狀態參與到課堂教學上來,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上冊《交友的智慧》時,老師在備課前應全面掌握該課“交友的方法和技巧”“學會進行有效溝通”等教學目標,以教學目標為核心,結合初中生的個性特點,針對性地設計“如何交友”“如何有效溝通”等互動教學內容,并結合日常身邊的教學案例引導素材與學生探析,分辨哪些行為不利于交友,不利于溝通,進而通過互動教學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讓他們懂得如何交友,如何溝通才能做得更好,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1]徐文萍.互動教學改革創新的理論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5(04).
[2]孫澤文.課堂互動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3]劉萍.初中思想品德課互動教學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