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還是聯系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的紐帶,巧妙而新穎的問題以及教師的提問技巧是整個課堂成功教學的關鍵所在,巧妙的問題不但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主動地探索新知識。
【關鍵詞】課堂提問;創設問題;提問技巧;思維火花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的語文老師越來越重視課堂提問了,設計的問題不但緊扣教材的重、難點,而且目標明確,形式多樣,普遍認識到語文課堂問題的創設,提問的技巧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成敗。一節成功的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以及教師提問的語言和提問的技巧。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點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花,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知識。但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這樣的現象:許多教師特別是中老年教師,對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與提問技巧不重視,缺乏研究,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致使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作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提高農村中老年教師課堂提問效率的策略研究”的成員,這兩年我一直關注老師們課堂教學問題的創設與提問技巧。通過觀察,我發現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在一節課中提出的問題過多,沒有目的,隨心所欲,教師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問,學生頻繁做出回答。結果課堂教學看似很熱鬧,實際上華而不實,這樣的語文課教學無益于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同時也失去了語文課的味道。
第二,教師沒能根據課文的主線設計系統的有層次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松散零碎。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圍繞教材的核心形成一個有條理的、層層深入的思維過程,結果學生的回答非常片面,只言片語,根本無法對問題做出條理清晰的或者有個性的闡述。
第三,教師沒有作任何的鋪墊就把問題拋出來,而且設置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模糊,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后,沒能很好地抓住課文關鍵的段、句、詞進行引導,或者聯系上下文啟發學生思維,結果是學生無法作答,教師只好自問自答,一個人唱獨角戲,課堂氣氛非常沉悶,學生沒有學習的熱情和求知欲。
第四,教師提出問題后,候答的時間過短,根本就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是教師自問自答,控制問題的答案。同時,提問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鋪墊準備,問題轉換時也不能作自然、恰當的過渡,這樣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難激發學生的思維。
第五,教師整節課沒有一句課堂評價語言或課堂評價語言非常單一。有的教師在一個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沒做任何的點評,就叫下一個同學回答,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下面我結合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些實踐經驗,談一談語文課堂教學問題的創設與提問技巧。
課題中的關鍵詞往往是這篇課文的眼睛,它體現了這篇課文的中心內容學生學習一篇課文,不是一開始就對這篇課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的。要想激發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立足文本認真研讀教材,尋找問題創設的突破口,從課題入手,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創設疑問,激發學生迫切想要學習課文的興趣和欲望。當學生急于要解決心中的疑問時,他們就會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自然也就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了。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這篇課文時,我抓住課題中的“難忘”這兩個字創設問題,讓學生思考:傣族人民每年都會過潑水節,為什么1961年的潑水節讓傣族人民感到特別難忘呢?那一年的潑水節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呢?這樣的提問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學習興趣,學生迫不及待地、主動地去閱讀課文。
如果課堂創設的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思考的價值,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這樣的課堂氣氛表面是活躍了,但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時間久了,學生就會對這種簡單、沒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感到索然無味,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對語文課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利用課文中矛盾的地方創設疑問,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自主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積極探究課文隱藏的深刻內涵與思想。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鞋匠的兒子》一文時,先讓學生反復朗讀林肯說的話,然后提出了這樣的兩個問題:(1)參議員明明是羞辱、諷刺了林肯,林肯為什么還把參議員的話當作是忠告,感激參議員呢?(2)林肯的父親做的鞋子或許并不出名,可林肯為什么說自己的父親是最偉大的鞋匠,而且無人能比的呢?薛老師在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設置了這樣的兩個問題,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讓學生積極去探尋其背后隱藏的偉大的思想和偉大的情懷,從而突破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每一篇文章總要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而這種思想感情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而這些字里行間就是文章的重點段和關鍵的字、詞、句。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抓住這些關鍵的字、詞、句、段,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有層次有啟發性的問題。因為如果學生能正確理解這些含義深刻的句子了,也就能深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了。然后逐層深入,環環相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這樣重、難點就會迎刃而解,教學任務也能順利完成,同時還能很好地把本節課的知識點落實到位。如:我在教學《掌聲》這篇課文時,緊緊圍繞關鍵詞語“掌聲”進行教學:“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3、4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同學們給了小英幾次掌聲?” “兩次掌聲一樣嗎?” “第一次是什么樣的掌聲?”“第二次又是什么樣的掌聲?” “掌聲前的英子,是怎樣的一個女生?”“掌聲后的英子生活有什么變化?” “同學們給英子的掌聲僅僅是掌聲嗎,掌聲的背后是什么?”并隨機進行角色扮演、感情朗讀等教學環節,以此來突破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讀懂課文,并體會課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每篇課文的安排都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且課文在表達主旨時往往都是通過對環境和人物的語言、動作、情感變化以及事情的發展來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緊扣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置有次序且緊密相扣的問題,并且在問題轉換時能作自然、恰當的過渡,則有助于發掘學生的思維,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2018年3月份的“名師八桂行”,我有幸聆聽了優秀教師張明展老師執教的《燕子專列》這篇課文,王老師的一堂課讓我深刻地感受了語文的魅力,從中也學到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置與提問的藝術。張老師首先設置情境,誘發學生閱讀課文的動機和欲望,接著張老師出示課文的生字新詞“氣溫驟降”“長途跋涉”“饑寒交迫”“瀕臨死亡”,讓學生感知燕子面臨的麻煩,學生迫切地想要知道燕子面臨的麻煩是否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學生閱讀課文的欲望再次被點燃。緊接著,張老師讓學生感悟政府決策的偉大,設置了層層推進的問題:“當瑞士政府知道燕子的情況后,是怎么做的呢?”“假如你就是 一名廣播員,此刻,你會怎么呼吁才能讓人們行動起來尋找燕子呢?” “你能對政府的這一決定說一句話嗎?”最后,張老師在讓孩子們感悟人們保護動物的愛心時,緊扣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置了有次序且緊扣的問題。張老師先出示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學生先讀一讀這句話,并讓學生說一說從“紛紛、冒著 、頂著、踏著、四處”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接著讓學生讀一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并思考“她一點也不在乎”,“她”不在乎的是什么,在乎的又是什么。然后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插圖想一想:貝蒂是在哪兒發現了燕子?她是怎么做的,會說些什么呢?最后問學生:“此刻你想對貝蒂說點什么呢?”學生紛紛有感而發,整個教學過程清晰自然,渾然天成。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開啟學生智慧之門,培養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善于思考、勤學好問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位語文教師必須關注和重視的問題。我們的教師只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課堂提問的重要性,才能在備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每一個課堂提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語文課堂的精彩不是教師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功能,讓課堂提問點燃學生思維火花 , 開啟學生智慧之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精彩的課堂。
[1]徐敏.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J].教育科研論壇,2010(01):71-72.
[2]游秀清.課堂提問的誤區[J].教學與管理,2004(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