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教互學”是一個動態的教與學統一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教互學”,學生與學生“互教互學”,他們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都能得到充分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提高教學效益,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互教互學;高中物理;新思考
廣西高中新課改前一年,2011年,學校在原來“雙五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以南寧市教科所原所長鄧雅學先生“三導理論”(即“導學”是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重要的信息;“導思”是建立在“導讀”基礎上的高級認知活動;“導練”是一個讓學生體驗、實踐、驗證和應用所學知識的重要階段)為指導,借鑒河北、山東、江蘇等地課改先進經驗,提煉出“互教互學”高效課堂的模式。下面根據本人的實踐與研究,談談一些體會。
新課改強調教學是一個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溝通過程,通過“互教互學”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整體。因此,在新課學習過程中,我本人就運用“互教互學”模式。第一,設定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第二,采用學案導航,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第三,運用自主探究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熱情。第四,力求精講點撥知識點與關鍵點,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第五,通過訓練,當堂達標,提高效能。第六,回扣目標,總結反思,構建知識網絡,讓學生達到對本節課的整體認知。例如,在學習高中物理必修一“2.3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一課時,筆者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互教互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讓學生對不同見解的問題產生強烈的思想碰撞和沖突,從而深入理解問題。通過“互教互學”方式,引導學生相互討論,教師再對小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發掘其潛能,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
實驗是培養學生高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物理學科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物理實驗操作能力。如今物理課安排課時少了,學生動手操作機會也少了,所以課外學習活動十分重要。課外學習活動作為理論教學的良好補充,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所以,在課后安排具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適宜延伸為“互教互學”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發現有研究價值問題的能力。
在物理課外學習過程中,我本人就采用“互教互學”模式。第一,選擇有學習必要、清晰且符合學生實際能力的課題。第二,根據課題分配小組成員、實驗材料和具體安排。第三,開展學習,教師要為學生安排時間,提供實驗材料及用具。小組成員在收集信息過程中要學會共同分享。第四,成果展示,該環節要體現學習特點和閃光點,其他小組成員要認真聽取匯報,從中找尋問題合作學習與探討學習。第五是評價,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進行評價,多運用鼓勵性語言,對不足之處的點撥也要中肯,簡明扼要。例如,在進行課外實驗題——高中物理必修二“7.6 實驗·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時,在分組實驗中,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動手實驗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團結與協助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學生將來從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能力。通過“互教互學”,共同合作完成如下三道題:
1.問題答疑及探究
①______使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
②如何測量物體的速度?
2.探究變力做功與速度的關系。
①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橡皮筋對小車哪個階段做功?
②我們能不能直接測出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什么?
③我們又該如何表示每次功的大???
④本次實驗中,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是合力對小車做的功嗎?
⑤那怎樣才能讓拉力做的功就是合力做的功?
⑥我們打出來的紙帶上的點是不是均勻的?
3.探究恒力做功與速度的關系
既然鉤碼重力做功為恒力做功,能計算出具體數值,那么我們有沒有必要去計算?再想一下:W與哪一個物理量成正比?
活動前,首先讓學生共同討論實驗重、難點及應注意的問題。其次,制訂實驗方案,各個學習小組分工合作,明確職責,“互教互學”搞實驗。再次,各個小組將本組的實驗結果,交換評價,展示成果,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高考前學習有其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考前復習的任務和策略。只有按照考前復習的特點,針對考前復習的任務,并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考前復習教學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就物理學科而言,本人采用了“互教互學”模式。第一,依照考綱說明,直面高考,針對高考,制定高考復習目標。第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尋找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辯證地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第三,把握好課外內“互教互學”,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真正產生實效。第四,復習課解答問題,要精講點撥,對應練習,更需精練,精講精練是復習教學永恒的主旋律。第五,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復習,特別重視總結歸納,使零散的知識科學化、系統化。另外,對學過的知識也要有所甄別,合理辨別重點與難點,歸類基礎考點與提分點,做好查漏補缺,構建知識網絡。例如,在復習高三物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時,教師就原子的核式結構提出:用湯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釋粒子大角度散射?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互教互學”,接著各組展示表述結果,最后教師點評總結歸類:
1.粒子出現大角度散射有沒有可能是與電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內部后有沒有可能發生大角度偏轉?
3.你認為原子中的正電荷應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轉?為什么?
在此過程中,引起學生的思考、討論和回答。通過對“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運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師與教材的授課模式,加強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探究,促進了合作交流,從而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互教互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從而保證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值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廣泛應用。
[1]李如虎.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與研究[J].新時代的腳步聲,2002(04).
[2]朱俊元.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
[3]蔡曉蘭.“小組合作學習”的管理方法[J].新課程(綜合版),2009(0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