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大班幼兒自主創編兒童劇本活動的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首先探究了幼兒創編兒童劇本的素材來源和主要內容,然后從游戲精神、潛在價值以及當地元素三個角度對其具體的操作策略予以論述,希望能夠為當前從事此方面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幼兒園大班教學;自主創編劇本;兒童劇本;教學實踐
戲劇是一種體驗人生的生活方式,尤其對于創編者而言,更是一種表達主觀情感,體現個人思維以及價值觀取向的有效渠道。幼兒處在人生成長的初級階段,處在認識世界的初期,讓其積極參與到劇本創編和劇本表演的過程中,對于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促使幼兒認知世界,感知和認識成長道路上本應具備的各種行為、道理和價值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筆者認為,現階段可為幼兒創編兒童劇本提供的素材主要包括兩種,即動畫素材和成語素材。
首先,動畫作為一種直觀形象而又生動具體的教育素材,一直深受幼兒和家長的歡迎。幼兒在觀看動畫的時候既能夠激發個體的感官興趣,又能引起創作的欲望。在網絡信息極為發達的今天,各種動畫視頻資源充斥網絡,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選擇那些積極、健康的卡通形象、卡通情節,利用其中的形象關系進行劇本創作。
其次,利用成語故事、傳說典故來進行兒童劇本的創編。由于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其在潛意識當中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宣揚善與愛的文化會生成興趣愛好。很多成語典故當中的人物形象豐富細致,靈動活潑。比如成語“坐井觀天”“望梅止渴”,前者當中的青蛙形象,后者當中的曹操形象,都可以讓幼兒對其進行改編,創作出兒童劇本,讓幼兒對劇本的積極意義和正面形象生成感觸,對美與丑、善與惡生成認知。
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兒童劇本的創編,是有效展開編演活動的前提條件。而劇本創作的內容是否符合幼兒的成長條件,是否能夠實現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關鍵在于劇本內容的選擇是否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幼兒創編劇本的內容應該具有教育意義。根據成語改編的劇本也好,根據動漫形象改編的劇本也罷,都是根據其原有的形象和人物聯系而展開的,素材本身所體現出的價值觀和積極意義,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也要有鮮明的體現。換言之,幼兒在創編劇本的同時,也要讓作品折射出教育意義,傳達出一種積極的進步思想。比如筆者在引導幼兒園大班學生進行劇本創編的過程中,有的小朋友利用了著名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形象,利用其中狼與羊的形象創編故事,但是無論怎么改編,無論故事的框架怎么生成,其本質當中有關友情、團結、互相幫助、共同抵御外敵的內容都會得到最為鮮明的體現,而這也會對幼兒園的小朋友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
其次,幼兒劇本的創編要具有適演性,滿足小朋友的表現欲以及其豐富的創造性。從幼兒成長的規律來說,處在大班階段的孩子尚不能接受太多復雜的語句和抽象的詞匯,否則這些語言會成為幼兒創作和理解劇本的障礙。雖說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慣用口語,劇本創作中所呈現的語言很多是書面語,或者有悖尋常生活所使用的非口語化的語言,但對于兒童而言,其所創作的劇本必然擁有很多生活化的元素,有很多容易理解的口頭語,這樣便于幼兒之間的對話和交流。除此之外,兒童劇本創編的過程中也可以融入很多的現代流行元素,比如春晚流行語、流行歌曲里的通俗歌詞等,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不同風格的語言,又能凸顯劇本中所蘊含的深意,增加幽默元素,提高體驗和教學實踐的效果。
(一)游戲精神貫穿始終
游戲不但是一種活動,更是一種精神的體現,其貫穿于很多人的童年,甚至在很多成年人的現實生活中也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幼兒自主創編劇本的過程中,游戲精神主要以一種幽默化的語言、戲謔化的態度來得以彰顯。
舉例來說,在兒童劇的表演中,一位小朋友不小心將塑料瓶扔在了地上,另一位小朋友隨即伸手說道:“不好了,瓶子要哭了!”事實上如此充滿幽默化的語言,小朋友自己并沒有意識到是一種擬人手法的使用。再比如很多小朋友學習機器貓的魔法口袋,學習動畫片中的仙女棒等,在表演的過程中模擬變幻,模擬魔法,會讓人忍俊不禁。這其中所蘊含的都是游戲精神中的幽默、天真、自然和隨性。
與此同時,很多幼兒在進行兒童劇的表演時,會習慣性地修改對白,這其中有自由發揮的成分,也有表演時隨性感悟的結果。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要急于對幼兒進行限定或者批評指正,而是給予其“不拘一格”的空間,給予其隨性發揮的自由,讓兒童劇更加符合幼兒的成長之路,更有益于為其營造良性的文化氛圍。
(二)充分發掘潛在價值
很多幼兒自主創編的劇本本身有著十分豐富的素材來源,尤其是諸如成語故事、典故傳說以及勵志故事等方面的內容本身便蘊含著十分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深層次的格調意境。所以在引導幼兒創編劇本并進行演出的過程中,如何保障幼兒能夠從演出過程中學習到新的文化知識,促其增長成長的閱歷,發掘其潛在的意義和價值就顯得十分重要。
舉例來說,很多幼兒會在家長的引導下閱讀一些有趣的課外書籍或者觀看一些電視節目,他們會在書中或者電視節目當中接收到很多有趣的信息,看到很多尋常課堂當中感受不到的內容,他們會樂于將這些內容展現在創編的劇本當中,展現在自己樂于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現的部分。同時這種使用和表現往往會帶給幼兒較之普通教育和硬性記憶更為有效的接收效果,甚至會帶給其他幼兒更為直觀的呈現效果,會幫助劇本和劇目的演出呈現出更大的價值。
(三)充分融入當地資源和文化元素
《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當中有這樣的介紹和要求——運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和能夠為其所接受的方式,激發其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生活習慣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生成的一種后天習得的本能,這種本能包括對故土油然而生的熟悉感。鑒于此,筆者所在的幼兒園連續多年展開本土文化課題研究,在兒童劇創編的過程中,融入諸多本土元素,讓幼兒在表演和創編的過程中能夠深刻感受家鄉文化。比如將家鄉傳說中的人物納入到創編的劇情當中,將家鄉的風俗、特產等納入到兒童劇的劇情中,這些都是本土資源和文化元素的深刻體現。
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曾經有過這樣的言論:應該讓兒童自由自在地表現自我,表現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勞力依靠自己的情感去創作,讓孩子學會駕馭自己的才能。所以說,在幼兒園大班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廣大幼兒展開有關兒童劇本創編的實踐活動,通過這一過程中的表演、設計、創編來實現其積極、主動同時又富有創造性地表現自己所編寫的故事的目的,使其能夠從故事當中有所感悟,有所體驗,進而得以真正意義上收獲快樂,實現價值,感受故事表演的樂趣所在。
[1]陳曉萍,吳莉娜.利用創意喜劇營造大班幼兒故事創編的有效空間——以兒童劇《笑翻天的農場》劇本創編為例[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02):45-47.
[2]陳潔.幼兒戲劇活動中劇本創作的音樂應用——以大班音樂欣賞《獅王進行曲》為例[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6(10):48-49.
[3]米鵬旭.幼兒園大班戲劇綜合活動的行動研究——以河南豫劇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