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教學,把網絡信息與教學有效整合起來,讓現代化教學手段發揮更大作用,對教育改革至關重要。文章將從四個方面來闡述信息化教學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學習興趣;因材施教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的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而集光、形、聲、像、動畫于一體的信息技術,早已進入了語文教學課堂,其既直觀形象、新穎生動,又能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的確,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活躍了社會的各個領域,也活躍了小學語文課堂,使得小學語文教育加快了改革步伐。信息化教育與傳統教學相比有著很大的優越性,小學語文教學也因信息技術變得更加精彩,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除依靠觀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還受興趣、情感、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多媒體課件圖文聲像并茂,能把抽象的文字變成生動有趣的畫面,必要的地方再配上應景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一個形象逼真、色彩鮮艷、動靜相宜的教學情境,既勾起了學生的興趣,又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還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比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時,我先讓學生觀看課文的朗讀視頻,讓學生初步感受課文。由于視頻配有狐貍和烏鴉活動的畫面,而且配樂朗讀使用的是兒童語言,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都目不轉睛地看著視頻,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跟著讀了起來。看完視頻教師再對課文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適當地進行朗讀指導,很快就能為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接下來的角色扮演更是將課堂學習氛圍推上高潮。一年級的孩子本就愛表現自己,模仿能力又強,戴上精致的頭飾,再結合課件中狐貍和烏鴉的對話和表情進行角色扮演朗讀,課堂精彩紛呈,掌聲不斷,即使沒有表演的孩子也入情入境,融入課堂當中。這樣的教學效果,遠比傳統的傳授方式要生動有趣得多,孩子們也更喜歡,學習興趣自然就濃厚了很多。在絕大部分精品課展示或賽課活動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優秀教師制作的別具一格的精美課件,我們作為同行都常常為之折服,孩子們更是一下子就被老師帶入了課堂,爆發出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課堂氛圍,都是信息技術帶來的改革成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然成為教師最為關注的話題。信息化平臺以擁有的海量信息、資源共享和交互的便利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視,信息化教學更是成為打造高效課堂的新亮點。
傳統教學相對而言空洞而單調,而信息化教育通過多媒體等現代手段可以再現課文情境,渲染課堂氛圍,簡化教學步驟,彌補課本教學的不足。小學生因為年齡關系,注意力集中持續時間短,思維跳躍性大,依賴機械記憶,如果教師在授課時還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是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一個優秀的教師往往善于把教學和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起來,根據教學需要,創設一定情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輕松、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教師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借助網絡資源,讓學生通過自學,上網查資料,在短時間內獲取了大量的信息。學生看到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看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正在一天天被毀滅,資源在不斷地消耗,都忍不住發出“保護地球母親,愛護每一點自然資源,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呼聲。課堂氛圍極其活躍,學生關注點集中,教學效果很好,掌握知識的效率也很高。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學習容易了,發言積極了,學習能力在不知不覺中也提高了,課堂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寫作是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學生受生活經驗、知識面和信息量的局限,眼界不夠開闊,寫出的文章往往詞語匱乏,語言平淡,風格單調,沒有真情實感,一聽要寫作文就如談虎變色。這歸根結底是閱讀積累的量不夠,信息化教學正好彌補了這個缺陷。“語文主題學習”活動就是運用信息網絡擴大學生閱讀面的一個偉大實踐。有幸聽過一位浙江老師的課,她用常規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學習了課文《江南》,使學生對課文的寫法、表達情感的方式、學習此類課文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掌握。后來她又發了三篇與夏天景色有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并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這些文章與《江南》對比學習的要求。因為有了前面的充分鋪墊,學生很快就出色完成了學習任務。在短短15分鐘時間里,學生多學習了三篇課文,而且掌握的程度不亞于《江南》,實在令人震驚。可想而知,如果長期以這樣的方式教學,學生一個學期就多讀了很多書,多積累了很多好詞好句,整個小學階段算下來數量更是驚人!“讀書破萬卷”,寫起作文來自然也就“下筆如有神”了。信息技術在此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奠基,如何讓信息技術在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是我們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和勇敢實踐的挑戰。
學生的身心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直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和理論創新進行有益的嘗試,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大多局限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些年輕的骨干教師在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上正在努力探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當下比較熱門的一款教學管理軟件。課堂上,教師可以使用該軟件隨時診斷出學生的知識缺陷,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找出知識的盲點,為實現個性化教學創造了條件。教師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現和總結學生的不足,自然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制訂精準的教學計劃和措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重點解決自己在學習中尚未掌握的知識,已經會的知識不用重復磨煉,不會的知識又能得到專門的訓練,這讓學習變得輕松,真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家長也可以登錄軟件,隨時隨地了解孩子的學習動態,配合教師管理孩子的學習,幫助孩子進步。不過該軟件需要在聯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在操作上也比較麻煩,所以還未得到普及使用,但是這樣能有效幫助孩子學習的軟件很快就能得到推廣和普及。我想,有了這樣的軟件,實現因材施教就絕不是一句空話,如此使用信息技術也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
信息化教育為我們展示了未來教育的美好前景,雖然近幾年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教育信息化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只要我們能充分發揮現代信息的強大優勢,就能讓語文教學因鼠標而變得更加精彩!
[1]劉艷霞.小學數學課堂運用多媒體的理性思考[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01):41-42.
[2]鄭輝.淺談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J].新課程(小學),2017(06).
[3]李智曄.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問題[J].教育研究,2015(11):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