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 趙昊
摘要:本文基于對傳統中國畫情感表達方式的解讀,重點闡述中國畫創作中情感表達的范圍和特征,進而分析中國畫創作中情感的作用,為中國畫的解讀和創作提供某種理論支撐。
關鍵詞:中國畫 情感 作用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8-0037-02
我們總能通過歷代經典作品的畫面感受到畫著苦心經營的意圖,并達到某種情感上的共鳴。展卷神游歷代畫卷:或懵懂稚拙,或雄奇偉岸氣勢磅礴,亦或內斂恬靜超然物外,這就是情感表達在創作和欣賞過程中的作用。傳統中國畫的情感表達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關乎古人認知世界的方式,有其自身獨特的認知范圍和民族性特征。在當下社會,重提或者倡導傳統情感的表達方式,有助于我們理清中國畫的表達方式和解讀方法,消解繪畫過程中的主客體矛盾。在當下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如果能合理運用這些情感因素和表達方式,將更能充分調動畫者的內在潛力,激發創作靈感,使畫意畫境更具個人情感特征,這也是中國畫“畫品即人品”達成的先決條件。
一、中國畫的情感概述
中國畫的情感擴充經歷了從“拘束”到“抒泄”的漫長過程。從顧愷之的“傳神”到陳郁的“寫心”,是“神”的概念不斷擴張的過程。如果說顧愷之所言“以形寫神”之“神”,是所畫對象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話,那么到了陳郁這里“傳其神必寫其心”之“神”就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多了一層繪畫主體情感、精神氣質的表達。繪畫由重視客體形象的再現,到更重視主體情感的表達,但這種對繪畫主體情志的重視并沒有削弱對客體物象形質的把握。可以說,傳統繪畫是在主客體間的不偏不倚:形與神的辯證,主體與客體的融洽統一中進行的。
從某種程度上講,繪畫主體情感的表達和客體物象的描繪又是對立的。不僅是客體物象的形象多變、難以捕捉,就是深層次的精神氣質也難以把握。張彥遠有言:“縱得形似而氣韻不周”,說的就是形與神的矛盾。這就需要畫者不斷觀察提煉,用心體悟,主客統一方能揭示物象本質特征,從而塑造出感人的藝術形象。這在山水畫中就體現為“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質,主體情感通過眼中之景、心中之景融匯于筆端、展現于畫面。“借物寓情”亦是這種主客統一所帶來的情感表達方式,使中國畫具有獨有的民族特征與藝術品質。
二、中國畫情感表達的方式與特征
(一)繪畫題材的選擇
中國畫的情感表達不同于西方的完全主觀性的情感抒發,它是建基于客體基礎上的主體化認知,帶有主客體協調一致的特征。中國畫即使在繪畫題材的選擇上都帶有某種情感傾向,比如“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等畫者在確定題材是常用的選擇,所繪對象必帶有某種情感的特征,或者這種情感附著物又具有某種社會通約,為大眾的情感所能接受。比如“梅蘭竹菊”所隱喻的“君子”之風,人們都認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貞品格或“此花開盡更無花”的品質足以和君子的傲骨相契合,文人也樂于借助這些事物來抒寫自己的情懷,以陶冶自己的品性。儒家“格物”的精神在文人畫家這里就成了通過探究事物的道理,以獲得某種智慧,以指導自己的人生或糾正自己不當的行為,這也是繪畫題材選擇傾向的原因之一。
傳統山水畫的高度發展也正是文人畫家悠游山林的理想使然。郭熙有言:“會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可以看出古時繪畫題材的選擇除了“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用外,更傾向于主體情感的愉悅和某種情志的表達。君子愛山水,是山水帶來的愉悅,但這好山好水在文房當中又是不常見的,所以展張于圖畫,以悅身心。情感的好惡和通約成為繪畫題材選擇的主要依據。
(二)詩意化的情感表達
從中國畫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詩意化境界的創造是畫者共同的追求,而這種詩意化的藝術境界,不單表現在對大自然的敬仰,更充分體現出對繪畫主體情感的表達上。詩情和畫意的可以融合,是被體驗和總結出來的。在北宋時期的文人體會出作畫和作詩都是通過摹寫物象進而達到抒寫內心情思的,這為“詩”與“畫”的聯結提供了基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與“畫”的相得益彰,直接影響到畫者的主體情志有了詩的品格,繼而展現在畫面的設置當中。通過多種多樣的創作方式,從而充分表達自身情感,并給欣賞者創造出獨特的視覺和心理體驗,從而強化中國畫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空間布局的主觀化處理
中國畫由于平面化的造形方式,使得它的空間布局有了更為主體化的處理。畫面點線構成雖來源于客體物象,但又高于物象,這就是主體情感加工所起到的作用??巳R夫·貝爾所言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國畫中詩意的規約和表達在于在畫者心中所形成的意象,這種意象的構造包括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一是意象的空間構成,是對客觀物象的去璞存真,這需要對客觀景物的主觀化能動處理,用心觀察、概括,提煉甚至刪減,直至“留白”的形成。這“留白”更是增加了中國畫的韻味,充分表達畫者意圖的同時,給觀畫者更多心靈體悟的空間。二是意象的時間特質,如何在靜態的平面空間營造活脫脫的生命之氣,當是畫者需要在心中對意象有更多的熔煉?!耙魂幰魂栔^道”的宇宙體認使得古人的空間意識更多了音樂般的節奏和律動。這種認知更是有助于畫者“寓動于靜”,在方寸畫面中營造無限情感投遞。
(四)情緒化的線條表現
中國畫“以形寫神”的形、神矛盾,在主客統一的基礎上更傾向于主體情志的抒發而得到疏解。畫者不必拘泥于形,可以在尊重形的基礎上有更多主體性的發揮,這給了本是描畫功用的線條更多的舒展空間。
《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的:“離、披、點、畫,時見缺落”,皆是吳道子線條的表現形式,他重視筆線的表現力,行筆快,變化多,壓力放在線條的中段,使線條更富情緒化和韻律感,主觀情致得到了一定的申發。傳統“十八描”亦是畫者在作畫中對客觀物象形質足夠尊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線條的表現力,不斷豐富了線條的空間形態。直至線條的動態韻律被畫者們發現,援書入畫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這就是情緒化的線條表現給中國畫帶來的獨特魅力。
三、中國畫創作中的情感的作用分析
(一)更深一步挖掘和理解作品
在明晰傳統“借物寓情”的表現方式后,我們在中國畫創作中就應該利用內心的情感來映照世間萬物,通過用心感受才能將自身的情感更好的融入到中國畫作品中。這有助于作者將自身經歷充分展現,使作品充滿生命力,在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充分發揮中國畫的文化價值。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作品的創作沒有采用任何的繪畫技巧以及作畫形式,主要是通過利用畫者內心的思緒來創造和展現畫面意境。所以,在中國畫的解讀過程中,同樣需要融入觀者的主體情感,以提升觀者以及作品的文化內涵。這對中國繪畫的普及也有重要的意義,讓更多的人能讀懂中國畫。
(二)更進一步感受美
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情感的表達在中國畫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但現在很多中國畫的作者沒有認識到情感融入的重要作用,過于注重作品色彩的肌理效果以及樣貌風格的制作,使中國畫失卻了應有的韻味。因此,優秀的中國畫作品應給觀賞以及作者帶來更多的美感和情感體悟;而創作過程對畫者而言亦是滋養心靈的過程,從而建立獨有的審美趣味。
(三)充分融合客觀主觀
中國人強調人與自然和諧整體的關系,傳統“整一”的時空觀念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傳統繪畫從觀物方式開始,就注重以心體物,從一開始就消解了主客體可能帶來的矛盾?,F在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要反映現實生活就必然會注重客觀物象的描繪,但這一定是融匯主體意志理解后的客體。從儒釋道所繼承的物我合一、主客一體的世界觀,也有助于我們消解當下現實主義題材創作中對于“形”和“神”的矛盾處理。
張璪所強調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應當是對繪畫中情感表達與客體表現之間關系的最完整解讀,且經久不衰,至今仍指導著我們的中國畫學習和創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情感因素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可以說是一幅作品的靈魂,缺乏情感附著的作品真可謂徒有空皮囊而已。只有結合生活實際,將自身經歷以及思想情感等充分融入到中國畫的創作中,才能使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感受更深一層的文化內涵。將中國畫中融入情感因素,可以使創作思路得到拓展,更進一步感受美等。所以,創作者要充分認識到情感因素在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2][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3]趙憲章.西方形式美學——關于形式的美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