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星
摘要:“望、聞、問、切”是中醫診療的四種基本方法,對于高校鋼琴教學來說,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判斷,繼而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與中醫診療在本質上一致的。因此應該嘗試這四種方法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可獲得“藥到病除”之功效。
關鍵詞:鋼琴教學 “望、聞、問、切”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9-0086-02
一、“望、聞、問、切”的含義
“望”是指對病人體態、狀態的觀察,對病情進行初步的判斷;“聞”是指嗅和聽,以聽為主,即聆聽病人的實際感受;“問”是指察問,即在觀察和聆聽基礎上,通過詢問來印證和豐富已有的判斷;“切”是指把脈,通過脈搏繼續診斷,并思考和擬定治療方案。一方面,在中國歷史上,素有“醫藝同源”的說法,認為醫學和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另一方面,對于鋼琴教學來說,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學生存在問題的糾正和解決,并為學生量身制定培養方案,所以將四診法引入到高校鋼琴教學中是完全可行的,在拉近師生距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激發學習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
二、當下高校鋼琴教學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鋼琴教學始于20世紀50年代,主要對前蘇聯高校的“師徒制”教學模式進行了借鑒,即一名教師擔任多名學生的教學,學生每周上一次或兩次專業課。在課上,學生先將課下練習情況向教師進行展示,教師指出其中的不足,然后再布置新的學習任務,按照這個過程循環往復。從表面上看,整個教學過程是科學有序的,可以按照既定教學計劃發展,并最大限度的保證教學的針對性,其實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弊端。一個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按照教師制定的計劃被動學習,“教學活動顯得枯燥單一,趣味性不強,學生在鋼琴學習中很難提起興趣,變得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很差。”;一個是師生之間的交流十分有限,僅局限于教學本身,導致師生關系不夠融洽和親密。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法的運用,則可以使這兩個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從本質上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望、聞、問、切”四診法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
(一)四診法之“望”的運用
“望”在中醫中,是指對病人體態和狀態的察望,包含“神、色、形、態”四個方面,而在高校鋼琴教學中,也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這四個方面有及時的關注和把握。首先是“神”。“神”是指精神狀態。對于鋼琴學習來說,良好的精神狀態無疑是最堅實的保障,因此需要教師首先對學生的精神狀態進行觀察和判斷,學生是有著飽滿的學習熱情?還是陷入了不良情緒中?前者需要鼓勵,后者則需要疏導和解決,為整個教學打好基礎。其次是“色”。“色”是指氣色、膚色。通過對“色”的觀察,可以大致判斷出學生的身體狀況,如果學生的氣色暗淡無光,則很有可能身體不適,應得到教師及時的關問。再次是“形”。“形”是指形體、姿態。鋼琴演奏中,要求演奏者含胸拔背,表情鎮定自若,緊張和放松相統一。很多學生因為在學習之初沒有認識到形體和姿態的重要性,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對此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糾正和規范,不僅要演奏出的優美的琴聲,更要給人們以視覺美感。“態”是指軀干或肢體行動時的姿態。鋼琴演奏中,要求通過大臂帶動小臂,小臂帶動手腕,將力量通過手掌傳遞給指尖。整個過程是自然和放松的,如果沒有養成科學的演奏習慣,在手型方面存在問題,則勢必會影響演奏質量,所以也需要教師根據科學標準對學生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
(二)四診法之“聞”的運用
中醫中的“聞”,包含“嗅”和“聽”兩個方面,而高校鋼琴教學中的“聞”,主要是以聽為主。作為一門聽覺藝術,演奏出準確、優美的音色,正是鋼琴演奏最本質的目標。在教學中,既包含教師的“聽”,也包含學生的“聽”。首先是教師的“聽”。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聽辨能力,對學生演奏的樂曲十分熟悉,可以迅速判斷學生在節奏、速度、音色等方面的表現,然后進行糾正和完善。除了這種微觀上的聆聽之外,還應該包含宏觀上的聆聽,即通過對學生長時間演奏的觀察,判斷出學生的整體水平,并據此對他們今后的發展提出建議。比如有的學生基礎水平較為薄弱,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學習后進展有限,顯然不適合將鋼琴演奏作為主項,繼而考慮音樂理論或音樂教育等方向。有的學生基礎水平較高,在教師指點下進步很大,則應該鼓勵他們繼續學習下去。這種宏觀上的建議,可以避免學生少走彎路,真正沿著適合自己的道路發展。其次是學生的“聽”。所謂學生的“聽”,是指教師對學生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教師指導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更多時候還是要靠學生的個人練習,因此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內心聽覺能力,即鋼琴演奏中,怎樣的聲音才是美的,其判斷標準什么,自己應該朝著怎樣的方向努力等。具有了這項能力,學生在個人練習時,就會樹立起一個較高的標準,不僅有利于各種演奏技巧的完善,而且有助于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和表達。對此應通過帶領學生多聽名家大師的演奏、鼓勵學生發揮想象、與學生深入交流等,幫助學生形成內心聽覺能力。當學生具有了一雙敏銳的耳朵后,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四診法之“問”的運用
中醫中的“問”,主要是指詢問,既可以是醫生提出問題后病人回答,也可以是病人的主動闡述,從而達到雙向交流的目的。具體到高校鋼琴來說,雖然師徒制模式可以充分做到因人而異和因材施教,但是師生之間的交流卻是十分有限的。教師聆聽完學生的演奏后進行點評,繼而安排新的學習任務。整個過程只是簡單地“你講我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安排,沒有表達自身學習意愿、感受的意識和機會,師生之間的關系較為疏遠,所以教師應通過善問、巧問,一方面了解學生的狀態和水平,一方面給學生以充分表達的機會。而且鋼琴演奏技能的學習是有一定特殊性的,很多時候教師雖然發現了問題所在,但是由于學生在基礎水平、性格態度等方面的差異,很難對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必須要通過交流和詢問才能找到“病因”,然后對癥下藥。在上課之前,教師先可以與學生聊幾句學習之外的話題,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在演奏之前,可以先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包含學生對作品的認識、情感體驗、在練習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難等。學生演奏后,教師則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演奏進行點評,包含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其原因是什么,哪一步應該怎樣改進等。在此基礎上,再將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與學生進行交流。
(四)四診法之“切”的運用
中醫中的“切”,包含號脈和按診兩個部分,是在“望”“問”“聞”基礎上對治療方案的擬定。高校鋼琴教學中的“切”,則是教學方案和學習計劃的制定。微觀層面的學習已經有較為科學和明確的標準,此處不再贅述,重點強調教師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很多教師都是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然而學生在基礎、性格、興趣、天賦等多方面都是迥異的,“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整齊劃一地要求與學生的實 際情況有著相應的矛盾關系。”部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像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毫無個性和特色可言。所以教師應盡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為每一個學生量身制定培養方案。比如在學習態度上,有的學生勤奮刻苦,教師則要給于充分的鼓勵,帶領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前進;有的學生自尊心較強,稍微遇到一點波折就會陷入長時間的低落,對此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正確看待一時的得與失、成與敗。又比如在學習方向上,有的學生對鋼琴伴奏更感興趣,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加強,為他們今后從事鋼琴藝術指導方面的工作打好基礎;有的學生鐘愛流行音樂,教師也應該適當的滿足,鼓勵他們自彈、自唱、自創,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所提出的“望、聞、問、切”,既是四種方法,也是四個緊密連接的教學環節,可以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等,使當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得到緩解和根治。希望可以得到廣大鋼琴教師的重視,推動高校鋼琴教學朝著更加科學、完善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劉美環.我國鋼琴教學的瓶頸與對策思考[J].當代音樂,2016,(19):34.
[2]陳素芬.新形勢下高校音樂專業的鋼琴教學改革[J].當代音樂,2018,(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