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芳
摘要:二人臺是蒙漢長期融合的藝術結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社會的大環境下二人臺的傳承與發展呈現多元化模式,既有民間戲班的師徒、家族傳承模式,也有二人臺劇團的團隊傳承模式,還有內蒙古藝術學院二人臺表演專業為主的學院傳承模式。而二人臺的多元傳承既滿足了自治區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需求,也為保護、搶救、發展、創新二人臺優秀民間劇種,以及二人臺藝術發展的多樣化形式做出貢獻。筆者通過對以上三種傳承方式進行比較研究,闡述二人臺不同傳承模式對其發展產生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二人臺 戲班 劇團 學院 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9-0134-02
二人臺是一種移民文化,是蒙漢長期融合的藝術結晶,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社會的大環境下二人臺的傳承與發展呈現多元化的模式,既有民間戲班的傳承、二人臺專業劇團的傳承,同時還有內蒙古藝術學院2006年開始招收的二人臺表演專業本科生為主的學院傳承。而二人臺的多元傳承既滿足了自治區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需求,也為保護、搶救、發展、創新二人臺優秀民間劇種,以及二人臺藝術發展的多樣化形式做出貢獻。戲班、劇團、學院二人臺三種不同形式都做著傳承發展二人臺藝術的工作,只是組建的目的不同:民間戲班的成立,是在滿足自身生活所需的前提下成立的一種組織形式;劇團的成立,是在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前提下組建的以演出團體而出現;學院二人臺專業的成立,是為保護、搶救、發展和創新二人臺,并彌補二人臺表演人才沒有高學歷而出現。它們都為傳承和發展二人臺而存在,卻因演員素質、表演場地、學習經歷、配套設施、受眾群體等因素的不同,在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領域傳承和發展二人臺藝術。筆者通過對二人臺發展歷程中不同傳承模式的深入探析進而闡述二人臺在現代社會語境下的發展與傳承,以及二人臺不同傳承模式對其發展產生的意義和作用。
一、現代文化視野下二人臺多元傳承模式——戲班、劇團、學院
(一)戲班、劇團、學院三種傳承模式簡介
戲班傳承:二人臺民間戲班秉承了保留、延續、傳承優良傳統的發展模式,并建立相對穩定的傳承方式,以身傳教,口耳相傳,使得自己戲班后繼有人,并形成了由婚姻傳承、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等幾個方面形成的師承關系網,給予民間戲班傳承發展一定的保障。
劇團傳承:劇團具有保護、傳承和發展的特點。專業劇團以大中專院校為主,人員編配分為兩個機構——表演機構與行政機構,每個機構人員分配和職能都是固定不變的。有固定的排練場所和演出任務,每年的惠民演出,為城鄉老百姓帶去高水平的二人臺演出。
學院傳承:學院二人臺具有理論、挖掘、整理和傳承二人臺的特點。學院除開設二人臺專業課外,還開設了公共課、理論課、選修課以及音樂基礎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安排使得學生知識結構更加合理,有助于更深層次的理解劇情內涵,注重哲學理念的學習和培養,對于二人臺長遠發展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戲班、劇團、學院傳承的突出特點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民間戲班的突出特點為:劇目選擇比較靈活,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及時作出調整;在劇目的排演上更有針對性,戲班成員基本上是同村、同族、甚至是同家的,所以在排練的時間和地點上可以保證;戲班的演唱更多的保留了二人臺傳統唱腔的形式。經濟來源主要靠演出收入,相對不穩定,而且成員素質偏低,演出設備和劇目內容跟不上時代的進步、歷史的潮流,仍演出傳統劇目,受眾群體越來越少。
專業劇團的突出特點為:有專業的樂隊伴奏人員,同時在配器上融入西洋樂器如大提琴、電子琴等,提供更豐富的音樂伴奏形式;專業劇團有國家撥款,并根據工齡、職稱、學歷來決定工資多少,“惠民演出”政府還會給劇團補貼,演員的生活相對有保障;專業劇團受現代傳媒的影響較大,舞美設計、燈光、音響、布景等方面融入現代元素;傳播途徑多元化,專業劇團根據每年的演出任務,通過劇場演出、惠民演出、文藝匯演、參加比賽等多途徑傳承二人臺。
學院二人臺的突出特點:課程設置豐富,師資隊伍強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不僅能演唱二人臺經典唱段,還具備一定的理論研究能力;二人臺專業課授課多半以鋼琴伴奏為主,傳統樂隊伴奏有限,使得教學傳統劇目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演唱劇目方面,學院的學分限制,公共課的開設,使得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的完整劇目僅四五個,所以在教學上采用教會學生方法,進行舉一反三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演繹更多的劇目。
二、三位一體、多元結合、互助發展——二人臺多元傳承的建議
筆者在進行梳理的過程中發現三種傳承方式雖然都在二人臺的傳承發展和傳播方面做出貢獻,但是也各自存在一定的弊端。民間戲班:從歷史的眼光剖析二人臺民間戲班,它僅是維持生存、謀求生活的一種簡單的模式,如果要發展二人臺,緊靠這種原始方式發展二人臺還不夠完善。劇團傳承:對于劇團的二人臺演員來說,“手”即技法是非常成熟,“眼”即美學方面比較缺失,在塑造人物的時候比較膚淺,不深入。二人臺現代戲,在講求形式的同時也不能忘掉內容,僅表面的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戲的發展。學院傳承:學校嚴格的學分限制,在時間分配上由于理論課和文化公共課程較多,專業時間較少,導致時間分散,但是學校還要求在四年中培養出較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這就造成了培養時間和培養成果之間的矛盾。
綜上所述,筆者在三種傳承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三位一體、多元合作、互助發展”的建議。民間戲班采用“走出去”的形式,民間藝人通過進入學校和劇團的方式,學習和借鑒學校理論教學的優勢和劇團基本功的訓練手段,并與學校和劇團合作,豐富自己的劇目、表演,增加自身收入,才可以使民間戲班二人臺長久延續下來。劇團在培養二人臺專業人才時,一方面注重培養專業技術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地方特色與理論知識、排演新劇能力的培養。學院教學一般都比較重技輕藝,所以二人臺專業的學生在舞臺表演、基本功訓練、表現力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劇團要與學院相結合,通過互助學習、取長補短,達到理論與實踐、技術與藝術并重,努力建設優秀的二人臺劇團和演、研俱佳的優秀畢業生。同時運用“請進來”的方式,將民間藝人請進劇團和學院,一方面學習老藝人的經典唱段以及民間藝人豐富的臨場應變能力和即興編創能力,一方面通過口述采訪的方式,保存二人臺傳統劇目和表演形式。通過三方聯合培養和互助合作的基礎上,為二人臺的傳承和傳播提供更多渠道和可能性。
所有藝術都遵循著“興于民間,精于殿堂”的規律。藝術只有不斷地、反復地往返于“民間”和“殿堂”,在民間獲得生動,在殿堂獲得精致,才能不斷提高和前進,對于二人臺來講,也是這樣的。本文通過對民間戲班、劇團、學院二人臺三種不同傳承形式的深入分析, 三種不同傳承和發展二人臺形式在當代社會中共同存在,各有其優缺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一方面大量農村人口走進城市求學或者打工,他們不愿意再回到農村,另一方面政府征用農村土地進行各種開發或者商業行為,逐漸將農村開發為城市,這種情境使得農村人口在日益減少,對于主要受眾群體為農村觀眾的二人臺藝術正面臨著觀眾枯竭的尷尬局面。顯然,二人臺要想發展,必須去爭得城市觀眾的青睞。因此,二人臺藝術的傳承方式也要發生變化,要整合現有資源和力量,運用現代媒體手段進行創演、宣傳和推廣,讓二人臺這朵藝術之花可以在新的土壤中結出更加艷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楊紅.當代社會變遷中的二人臺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馬春生,李紅梅.二人臺文化藝術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3]李富強.困境與抗爭——從一個民間劇團看北路壯劇的傳承與發展[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
[4]郭劍峰.河曲民歌——二人臺走進課堂[N].忻州日報,2009年,具體時間不詳.
[5]張海明等.土默特右旗二人臺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出版集團·遠方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