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杰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互聯網,不但能優化教學結構、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然而,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互聯網呢?
一、應用互聯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有效應用互聯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借助互聯網的功能,為學生創設視聽、思維和學習的優質環境,讓學生饒有興趣、滿腔熱情、全力以赴地投身知識探究的活動之中。如教學一年級的《統計》時,可應用互聯網,下載“釣魚比賽”的視頻,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生動活潑的卡通人物,色彩鮮艷的動態畫面,真實形象的釣魚過程,讓學生既盡情地享受學習生活的美,又愉悅地體驗統計的方法,從而學會簡單的統計。顯而易見,互聯網特有的功能,多媒體獨厚的優勢,能為學生打通數學學習的快車道,讓學生迅速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學齡初期,學習熱情、動力和欲望常常會受到學習興趣的左右。對此,更需有效應用互聯網,精心設計符合學生心理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呈現直觀、具體、生動、形象且聲、色、動、靜并茂的視聽材料,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積極探索、認真鉆研和主動獲取數學知識。
二、應用互聯網,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互聯網的形、聲、情、意,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從而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可應用互聯網,制作多媒體課件。先將圓平均分成8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再將同一個圓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然后將同一個圓平均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并在分一分、拼一拼的同時,加亮閃爍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到:把一個圓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近似長方形;當平均分的份數足夠多時,拼成的圖形就是一個長方形。讓學生理解:圓周長的一半(2πr/2)相當于長方形的長(a),圓的半徑(r)相當于長方形的寬(b)。進而讓學生通過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顯而易見,有效應用互聯網,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其教學圖像動靜結合、教學情境形象逼真、教學氣氛生動活潑,能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應用互聯網,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互聯網,不但能把教材中的靜態畫面變為動態畫面,而且能通過動態畫面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特別是一些空間圖形,在課堂上即時繪制,會有諸多不便。如不繪制圖形,則說不清道不明;如繪制得不到位,則問題的實質看不出;如繪制得特別到位,則需要時間,會導致學生因久等而不耐煩;如課前在小黑板上繪制,則難以引導學生探尋演變過程。而有效應用互聯網,可以很快繪制出動態仿真的圖形,并可以反復閃爍主體圖形,還可以畫面分解或畫面疊加,讓學生對一些用口頭語言難以表述的知識,通過觀察圖形的繪制、閃爍、分解和疊加,便一目了然。如教學《角的認識》時,學生中常會出現“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長短有關”的錯誤。為了糾正這一錯誤,可應用互聯網,制作多媒體課件。先呈現兩個角,角度相等而邊長不相等,讓學生判斷兩個角的大小;再呈現兩個角,邊長相等而角度不相等,讓學生判斷兩個角的大小。然后演示一個高亮度的角,讓學生目睹兩條邊緩緩延長,角的大小卻不發生變化。
四、應用互聯網,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出題學生作業的狀況;就是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有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有互助合作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絆腳石”,如能有效應用互聯網,就能“撥開烏云見太陽”,化難為易。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應用互聯網,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點連成線、線形成面、面構成體,讓學生多角度地觀察各種形體的內部結構,了解各種形體的相互關系,掌握各種形體的本質屬性,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可應用互聯網制作多媒體課件,長方體的前后兩個面呈紅色,左右兩個面呈黃色,上下兩個面呈綠色,演示中先將長方體的6個面展開,再將展開圖的6個長方形平移、旋轉、折疊,重新圍成長方體。讓學生感悟到:長方體有6個面,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
五、應用互聯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要每一位數學老師更新教學觀念,變“研究教法”為“研究學法”;就是要讓學生登上數學課堂的舞臺,擔當數學課堂的主角,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究知識、展示能力、追求成功的競技場;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能說的都讓學生說,學生能想的都讓學生想,學生能做的都讓學生做。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互聯網上的數學教學資源,借助互聯網上與數學教學有關的文字、圖像和視頻,可以讓學生接受到強烈的外部刺激,獲取到強烈的情感體驗。如教學《圓的周長》時,認識圓周率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可有效應用互聯網,預先布置學生到網上搜索,了解圓周率的歷史,認識我國古代的一些數學家,知道我國古代有很多人前赴后繼地探索圓周率。東漢時張衡推算的數值是3.162,三國時王蕃推算的數值是3.155,魏晉時劉徽推算的數值是3.14,南朝時何承天推算的數值是3.1428,祖沖之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互聯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場革命,將會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帶來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