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標
摘要:內部控制是企業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障會計信息真實可靠、防范各類經營管理風險、促進經營目標和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但是作為非上市企業來說其在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中由于先天不足,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優化。鑒于此,本文以非上市企業和企業的區別為切入點,從非上市企業的視角分析其在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優化對策,以期能夠對完善非上市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提高其管理水平有所啟示。
關鍵詞:內部控制;非上市企業;問題;對策
一、內部控制概述
內部控制主要是指企業通過建立各項經濟活動相關的內部牽制機制,以實現對其進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從而實現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障資產安全完整、經濟活動合法合規等預期管控目標的過程。內部控制的主要方法有組織規劃控制、授權批準控制、業務記錄控制、績效考核控制、全面預算控制、風險控制和內部監督控制等。
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對于企業來說,一是能夠保證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二是有利于企業既定方針的貫徹執行,三是能夠維護企業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及資金的合理使用,四是能夠保證財務報表相關信息的真實準確。
二、非上市企業與上市企業的區別
非上市企業主要是指未在中國、港澳和海外等證券市場上通過公開發行股份募集資金的所有企業的統稱。之所以將非上市企業與上市企業加以區分對比,主要是二者存在的差異對內部控制的實施有效性高低有著較大的影響。從總體上來看,非上市企業與上市企業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上市企業的治理結構比非上市企業更為完善。上市企業受《公司法》、信息披露制度等法規的約束,其在董事會、監事會等公司治理結構設置方面更為嚴謹和科學。
二是上市企業的風險管控體系較為完備。風險管理是企業及時辨認、系統剖析運營活動中與完成內部控制目標的相關的不確定性,合理制定應對戰略的過程,上市企業受融資、經營業績和社會公眾監督等壓力的影響,其必須在經營活動中做好風險防范工作,而非上市企業在此方面的壓力較小,因此其在風險管控方面的自主性不足。
三是面臨的監督環境不同。上市企業面臨的監督主要有監事會、外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部門等,而非上市企業的內外部監督與上市企業相比相對較弱。
三、非上市企業內部控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如上文所述,內部控制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具有積極意義,但是與上市企業相比,非上市企業在治理結構、風險管控和監督環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此造成了其在內部控制實施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具體如下:
(一)內部控制環境更為薄弱
與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公司由于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其內部控制環境更為薄弱,主要表現在:一是治理結構的不完善,董事會、監事會難以發揮其審批、監督等職能,容易造成“內部控制人”的現象,企業內部的監督機制、授權審批機制和相互牽制機制被形式化,從而使得內部控制難以發揮其管控作用;二是非上市企業管理層由于沒有上市公司必須健全內部控制機制的壓力,因此在管理過程中對于內部控制機制的建立和推行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風險管控機制缺位
非上市企業風險管控機制的缺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對風險的敏感性不足,風險識別能力較弱,即對于風險的識別多以事后為主,并且對于風險的識別主要是依據個人的經驗和主觀判斷,沒有形成一個科學、持續的過程;其次是對風險的分析具有局限性,即非上市企業在進行風險分析時,多數關注的是企業面臨的內部風險和成因,較少涉及外部因素引起的風險,并且在進行風險分析時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較少,從而使得風險分析的主觀性較強;最后是風險應對方案缺乏預警性和系統性,合格的風險應對方案應當是在風險識別、分析和評估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而設計的一整套行動方案,它的可衡量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程度直接關系著風險管控的效果,但是在實踐中多數非上市企業在制定風險應對方案時缺乏體系性,僅僅是為了應對已經出現的風險而臨時設計,造成風險應對經常處于被動地位。
(三)監督機制形式大于實質
對于非上市企業來說,其內部控制的監督有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其中外部監督主要是事務所的外部審計,這種監督形式缺乏持續性和全過程性;內部監督主要是企業的監事會和內部審計部門,由于非上市企業的治理結構不完善,監事會的監督職能并不能充分發揮,而內部審計部門由于獨立性不足,加上其內部審計對象較為單一,仍然是以企業的財務活動為主,不能介入到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中,從而造成非上市企業的監督機制形式化,難以實質發揮監督作用。
四、強化非上市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對策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到,非上市企業由于先天不足,因此在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中存在內部控制環境薄弱、風險管控機制缺位和監督機制形式大于實質等問題,使得其內部控制機制的有效性受到較大影響,亟待優化。鑒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上文所分析問題,從以下角度提出強化非上市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對策:
(一)改善非上市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
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是提高內部控制機制有效性的基礎,因此在實踐中有必要改善非上市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一是結合《公司法》、現代企業的特點和企業內外部環境對組織結構進行調整設計,以充分發揮監事會等組織結構的監督職能,并注重權利的集中和下放的有機結合,提高內部牽制的有效性,杜絕“內部控制人”的問題;二是要建立“三重一大”事項的聯合決策機制,避免個人因主觀性和專業判斷力不足而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經濟損失;三是企業管理層應當進一步認識內部控制機制的重要性,并在管理實踐中注重內部控制機制的建立與執行。
(二)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
要在非上市企業內部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首先要在企業內部提升全員的風險意識,即可以通過對全體員工進行相關風險理論輔導和將風險管理意識貫穿到每個員工的日常工作中等形式來提高全體員工的風險管理意識;其次是在進行風險識別、分析和評估時,要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增強風險分析、評估的客觀性;最后是要結合風險的成因劃定風險類別,并針對類別制定出預判性較強的應對方案,以提高風險應對的主動性,降低其對企業經營造成的破壞性。以財務風險為例,在實踐中出現財務風險的主要成因是資金,因此應當從融資渠道、合理安排資金等方面來制定財務風險的應對預案。
(三)強化對內部控制的監督
外部因素對非上市企業的內部控制監督影響企業難以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但是企業可從內部入手來提高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力度:一方面提高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即至少應當確保內部審計部門是由企業負責人管理,而不隸屬于任何其他部門;另一方面則應當拓寬內部審計對象,即將內部審計對象從財務會計拓展到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實現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過程監督,從而提高內部控制執行的有效性。
五、結束語
非上市企業與上市企業相比,其在治理結構、風險管理體系和監督環境具有明顯的不足,因此也造成了其在實施內部控制機制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影響了內部控制機制的有效性。本文從非上市企業的視角分析了其在內部控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分別從改善非上市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和強化對內部控制的監督三個角度提出了具體的優化措施,以期能夠對改善非上市企業內部控制水平,全面提升其管理質量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沈鈺祥.國有非上市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6,05.
[2]朱大為.非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監管體系的構建—以浙江非上市民營企業為例[J].會計之友,2013 (07).
[3]于小彭.JS公司內部控制問題研究[D].沈陽大學,2018,01.
[4]任延俊.JNGH公司內部控制體系優化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7,06.
[5]李寶勝.談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財會學習,201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