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慧
摘 要:在初中生的學習內容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學科。該門學科不僅僅是學生在中考中的考核科目,更是鍛煉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在當今的教學環境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成為教師密切關注的問題。但是由于部分教師教學手段的不合理以及教學觀念過于陳舊,使得道德與法治教學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對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能力;培養心得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切忌過度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手段,而是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并對當前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進而研究出適合學生接受的教學手段。此外,教師還應該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學觀念,并創新自身的教學手段,不應該過度地依賴教材,照本宣科,而應該利用教材,豐富內容,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一、創設活躍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倘若學生對學習無法產生興趣,那么無論教師做多少努力都是沒有用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部分教師深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會實施師生授受的教學手段,甚至部分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而對學生實施“填鴨式”教學,將知識一股腦兒地塞進學生腦中,不在乎其是否真掌握知識了,更不會在乎學生的想法[1]。以上兩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幫助教師維持課堂秩序,卻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這與我國的教學目標相背離。因此教師應該及時優化自身的教學模式,創設活躍的教學情境,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我們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十三課《成績之外的收獲》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有聽過《一分錢》的兒歌嗎?”由于該種問題與教學內容無關,所以會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當學生的興趣被調動后,教師可以深入提問“如果你在馬路邊上撿到了100塊錢,并且交給了失主。那么失主給你獎賞,你應該收下嗎?”此時學生各抒已見,意見上的分歧會促進學生開展正式的討論,所以教師應該給予其足夠的討論空間,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最后,教師話鋒一轉把學生帶入課文主題“不錯,成績或分數是我們收獲的一個方面。‘走出考試,離開成績或分數,我們會發現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于是激發學生討論“成績之外的收獲”。該種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此外,當學生在對問題進行分析時,也能間接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
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常言道,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遠遠要比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重要得多。因為,只有學生自身對問題進行分析、進行質疑,他們才能提出問題,進而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2]。“質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學生對于傳統觀念的認知,促使其挖掘新的知識,提升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創新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學環境,并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為了方便課堂的管理,多數都會在學生面前呈現嚴肅的狀態,這種狀態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恐懼,進而不敢對教師提出問題。所以教師應該改變自身的形象,給予學生寬松的學習環境。其次,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一定不能對其進行嘲諷或是不耐煩,而是應該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并最大限度地解決學生的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提問意識和自信,并能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最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交給學生,鼓勵其自行學習,這樣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對教師提出問題,進而間接地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3]。
三、引導學生解答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有這么一句話,當學生在學習中沒有疑問的時候,教師應該培養其提問的能力;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應該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取得進步。例如,當我們在講解《我與我們》時,可以先向學生簡單介紹“雷鋒故事”,之后以雷鋒的話“雖然是細小的螺絲釘,然而如果缺了它,整個機器就無法運轉了;但是再好的螺絲釘,再精密的齒輪,若離開了機器這個整體,也不免要被當作廢料,扔到倉庫里去。”作為引子,緊接著提出“我與我們是一種什么關系?”“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種關系呢?”把問題拋給學生,教師可要求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給予其充足的思考時間。但是在此處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課堂最大化地交給學生,使其成為課堂的主體[4]。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休息,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觀察,可作適應引導。但是此時教師一定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直接給學生強加自己的思想,進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并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四、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般來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僅靠教師的理論教學是沒有效果的,同時教師還應該結合實踐活動進行教學,所謂實踐出真知,所以教師應該合理地將教學活動引入到教學中,使得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比如,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并做好相應的教學筆記,通過網絡的力量尋找合適的教學資料以及教學素材,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比如植樹、訪問敬老院等,這種活動形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并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5]。借此,教師可以大力地鼓勵學生撰寫實踐中的所看、所聞、所感,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文章進行指導和修改,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層次,從而在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同時,也能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并且還能間接地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鼓勵學生進行總結,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堂完整的道德與法治課,除了需要教師具有高超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正確態度外,還需要一個完整的教學總結。對已學知識進行總結,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教師應該先開始教學總結,評價在此節課中學生的表現情況以及所學知識,以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其次,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要求學生進行自我總結,比如講述自己本節課中所收獲的知識,以及對自身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價。最后,學生之間可以進行互評,指出其他同學的不足,并且為其推薦可以進行改進的方式。該種總結模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同時也能使得學生了解自身的不足,進而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活動[6]。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遠離犯罪”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行探索,課文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分別為“認識刑法”“樹立防范意識”。在“認識刑法”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為引導學生能夠更加主動接受課本知識,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特點來創設宣傳法律知識的情境,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進行學習,通過模仿法律宣傳員的情境來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真正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主動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進一步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學不斷深入的當今時代,傳統的教學手段早已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任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手段,并注重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良闖.淺談初中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J].武漢教育研究,2016,5(13):54-55.
[2]董冉冉.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意識[J].初中政治教學,2015,6(11):12-13.
[3]周怡靜.淺談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J].初中教學手冊,2011,5(21):47-48.
[4]周瑩瑩.淺析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J].政治教育研究,2015,6(17):84-85.
[5]宋仲也.試分析創新意識教學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意義[J].當代教學思考,2015,6(13):85-86.
[6]王清河.淺析創新思維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J].初中政治教學天地,2015,6(15):84-8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