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只有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方式,提高閱讀的技巧,才能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產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知識水平和綜合素養。批注式閱讀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的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結合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對批注式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運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批注式閱讀;初中語文;運用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也必須要發生轉變,教師要從“教給學生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許多語文教師忽略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導致學生只是記住了知識,但對于知識的理解很淺,是一種令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式。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批注式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因此,教師要將批注式閱讀教學應用到語文課堂當中,促進學生知識儲備和文化修養的雙重發展,提高語文課堂的質量和效率。
一、對文章的寫作方法進行批注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許多優秀的課文不僅是因為有良好的題材,還因為作者有著較高水平的寫作方式和手法。因此,教師應當對文章中優秀的寫作手法進行認真的分析,并在相關的地方進行批注,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對于文章所使用的寫作方法更加熟悉,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且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當中,文章所使用的的寫作方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比如說設置懸念、前后呼應、層層鋪墊和夾敘夾議等,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的時候,要對文章所使用的寫作方法以及達到的藝術效果要及時地進行批注。
例如,在教學《智取生辰綱》一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可以要求學生著重對課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比如說,這一課在寫作過程中,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使用了明暗兩條故事線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教師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對這兩條線進行批注,并在課文旁邊將兩條線在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三組矛盾進行批注,然后將其表現手法記錄下來,有層層鋪墊、伏筆等。通過進行批注,學生能夠對文章的脈絡有更加清楚的認識,更加準確地掌握文章的結構,學習這類文章的寫作手法,為以后的閱讀和寫作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二、對文章的意蘊進行批注
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深入、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意蘊是閱讀的關鍵,只有掌握了意蘊才能夠領悟文章的精華所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詞語或句子,對這些詞句進行反復地咀嚼,從而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的時候,這首詞有著豐富的聯想,教師在進行批注式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文中的重點詞語進行批注和分析,對詞句的內涵進行挖掘,可以在詞句的旁邊標注上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有的句子是表達豁達與灑脫的情感,有的則是對人生無常的感嘆。
同時,為了使學生對文章有更加透徹的理解,教師在進行批注式教學的時候,還應當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空白處加以關注,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授《孔乙己》一課時,孔乙己的命運在文中并沒有交代,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批注和思考,比如這樣的結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或者讓學生寫出對孔乙己將來命運的設想等。
三、對文章的意象進行批注
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客觀事物與作者主觀態度的有效結合和統一,是意象的統一,只有把握了意象,才能夠真正抓住作者通過文章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領會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教師在進行批注式閱讀教學時,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對文章意象進行分
析,對課文中事物的描寫進行批注,從而有效地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比如,教師在教授課文《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時候,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對這一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老水車”“礦燈”等事物進行批注和分析,盡管這些事物是很平凡與普通的,但是透過作者的描寫卻能夠表達出不一樣的意義。比如,文中透過對“破水車”的描寫,體現了當時祖國的落后與貧窮,透過對“黎明”的描寫,能夠表達出我國人民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同時也體現出了作者的喜悅與期待。教師通過對課文中的意象加以批注以及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能夠使得學生對客觀事物與作者情感之間的聯系有更為深刻的把握,繼而對作品的理解也就會更為透徹。
批注式閱讀教學能夠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和質量。教師要積極地將批注式閱讀教學應用到初中語文的課堂上,促進學生知識水平和語文素養的發展,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盧祖良.批注式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課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8(6).
[2]吳偉峰.初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策略芻議[J].教師教育論壇,2017(12).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