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荷
摘 要:新課改實行之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成為教育目標之一,情感教育可將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投入到課堂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英語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初中英語相對小學英語來說,需要學習的知識更深一層,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情感去學習英語知識,在情感教育的狀態下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喜愛與興趣。
關鍵詞:情感教育;素質教育;師生關系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又是來源于個人情感的激發,因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將情感教育運用到英語課堂中,提高課堂效率。每一個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主要在于學生是否有興趣,學習習慣是否好,這些方面恰是學好英語重要的地方,這些都需要教師慢慢培養,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是可以互相影響、相互傳染的。在教學中,英語教師要時刻保持自身積極健康的心態,將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對教學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教師在英語課堂上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情感訴求,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充分挖掘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下面就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運用做出一些概論,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一、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的意義所在
在原來的教學中,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地講解知識,注重的是知識的學習、課堂的內容,并不看重在課堂中滲入情感教育。英語是一門相對陌生的語言學科,畢竟不像語文有著優越的語言環境、學習環境,因此,教師在上課時把重點都放在教學知識與內容上,學生也只是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機械地學習,沒有把情感融入英語的學習中。新課改之后,新的思想注入,新的三維目標確立,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成了教育的目標之一,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身價值。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是要記住英語詞匯、語法,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靈活運用,需要學生把情感投入其中,深刻體會英語所要表達的意義及它們的用法。初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心理生理都在成長階段,需要教師慢慢引導,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融入情感教育,這樣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可以讓學生放松身心,沒有戒備,戒驕戒躁,懷著積極、愉悅、高漲的心情進行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情感因素,使課堂的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
現如今提倡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中情感教育也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分。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表達,從而可以帶動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英語轉變為主動式,開發了學生自學的潛能,把情感投入其中,提高了學習能力。
二、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
英語在初中也屬于主要學科,但好多學生面對英語都是犯難的,對英語的學習提不起興趣,加之英語語言又比較陌生,涉及的詞匯、語法知識多,對口語表達也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學起來更是沒信心。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興趣,想辦法讓學生主動學習。
1.運用情感教育構造出輕松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情感教育需要自己先投入真實的感情,主動去了解學生,讓學生也能放松下來,把感情投入到課堂中,這樣課堂氛圍才會積極有趣,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小視頻、電影輔助教學,構造一個真實有感知的場景,通過播放跟課堂相關的電影、視頻、圖片,給學生視覺和感知上的沖擊,可以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如在講解詞匯時,可以通過有趣的動畫來輔助講解,學生直觀地接收詞匯的意思,更能加深印象,也會對這個詞產生思考,或者有關這個詞的一些情感也會產生,對學習將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教師要運用情感教育貫穿整個課堂
不管對老師還是學生來說,課堂都是他們的主陣地,是教學和學習知識的主要場地。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都放松下來,把全身心投入課堂,那么知識才能更好地傳授與接收。對很多學生來說,英語一向都是令其頭痛的學科,上課就神經緊繃,對英語有恐懼感,教師也很容易被他們的情緒傳染,上課時壓力就增大。教師應改變上課時的心情與態度,課前認真備課,把自己飽滿的熱情與情感投入到課堂中,在分析文章講解句子時,注入自己的情感,學生也就會被感染,從心理上不會那么抗拒英語,對英語課堂也會產生親近之感。在這種教師和學生都把情感投入英語課堂的狀態下,師生之間的距離就拉近了,師生間的默契度也會提高,這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是有利而無害的。
總的來說,在英語課堂中運用情感教育是一節英語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只有在課堂中滲入情感教育,才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采用情感教育也考驗英語教師自身的才能和功底,更考驗師生間的溝通是否到位,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運用是必須的,讓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與提高。
參考文獻:
[1]陳菲菲.初中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合理運用[J].中學生英語,2017(8).
[2]趙紅.初中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應用[J].科學中國人,2017(6).
[3]陸冰霞.淺論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3).
編輯 溫雪蓮